[发明专利]一种菌草综合利用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62096.1 | 申请日: | 2017-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739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6 |
发明(设计)人: | 刘斌;谢超;肖正;雷雅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K10/12 | 分类号: | A23K10/12;A23K10/30;A23K10/18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2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综合利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质资源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菌草综合利用的方法。
背景技术
菌草系指一类以禾本科植物为主的,一年生或多年生的,高产量,高纤维素含量的能源植物,包括狼尾草属植物、拟高粱、甜高粱、芦竹、芦苇、类芦、甘蔗、斑茅、苏丹草、青贮玉米。
“草酸奶”是指将菌草草汁通过乳酸菌发酵制备而成的,供动物饮用的饲料。
在禽畜饲养过程中,由于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原因,禽畜大多处于亚健康状态,导致其吸收消化不良,免疫力下降,通过投喂发酵饲料可有效的改善其肠道菌群,促进禽畜对饲料的消化吸收,增强禽畜免疫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菌草综合利用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菌草综合利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收割长势1~6个月的菌草,粉碎至1~6cm,测定其含水量,将含水量超过65%的菌草压榨成汁;草汁通过乳酸菌液发酵成草酸奶,草渣经粉碎通过乳酸菌和酵母菌进行固体发酵,制成固体草酸奶;
步骤(1)中草汁与乳酸菌液的质量比为1000:1;发酵温度25-40℃,发酵3~7天。
步骤(1)中乳酸菌、酵母菌的质量之和为草渣质量的1/1000;发酵温度25-40℃,发酵3~7天。
2) 含水量低于65%的菌草直接发酵,与菌液混合后25-40℃,发酵5~7天,其菌液包括乳酸菌和酵母菌,菌液与发酵基料的重量比为1:1000。
所述的菌草包括为狼尾草属植物、拟高粱、甜高粱、芦竹、芦苇、类芦、甘蔗、斑茅、苏丹草、青贮玉米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的显著优点在于:(1)提供了一种新的菌草利用方向,制备的动物草酸奶营养价值高;(2)制备方法简单,能够大范围推广;(3)制备而成的草酸奶有较强的酸甜气味,提升了动物的采食量。(4)投喂这种动物草酸奶后,禽畜粪便臭味减轻,改善了饲养环境。本发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和实用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下面用10吨巨菌草(干物质含量25%)为实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实例。
(1) 菌草收割后切割或粉碎成5 cm左右,用榨汁机分离成出7吨草汁;
(2) 按质量比1:1000加入7kg乳酸菌菌液到草汁中,混合均匀后静置,监测发酵罐温度,若温度超过45℃则开盖降温,常温发酵5d后直至其PH至达到4.0,即发酵完成,所得的发酵草汁即为液体“草酸奶”,草渣经粉碎通过乳酸菌和酵母菌进行固体发酵,制成固体草酸奶1.5吨。
应用本发明10吨干物质含量25%巨菌草可以生产7吨发酵草汁草酸奶,1.5吨固体草酸奶,禽畜食用后反应良好,是优于传统饲料的发酵饲料。
实施例2:
下面用10吨绿洲1号(干物质含量45.94%)为实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实例。
(1)将生长期为4个月的绿洲1号收割后切割或粉碎成5 cm左右;
(2) 粉碎后的绿洲1号直接与菌液混合,在25-40℃下发酵5~7天,其菌液包括乳酸菌和酵母菌,菌液与绿洲1号的重量比为1:1000。
应用本发明10吨干物质含量45.94%绿洲1号可以生产9.5吨固体草酸奶,禽畜食用后反应良好,是优于传统饲料的发酵饲料。
实施例3:
下面用10吨绿洲1号(干物质含量17.41%)为实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实例。
(1)将生长期为1个月的绿洲1号收割后茎、叶分离,分别切割或粉碎成5 cm左右;
(2) 粉碎后的绿洲1号茎直接与菌液混合,在25-40℃下发酵5~7天,其菌液包括乳酸菌和酵母菌,菌液与绿洲1号的重量比为1:1000。制得固体草酸奶6.5吨。
(3)绿洲1号叶片榨汁后液体发酵,按质量比1:1000加入2kg乳酸菌菌液到草汁中,混合均匀后静置,监测发酵罐温度,若温度超过45℃则开盖降温,常温发酵5d后直至其PH至达到4.0,即发酵完成。制得液体草酸奶2吨。
应用本发明10吨干物质含量17.41%绿洲1号可以生产6.5吨固体草酸奶以及2吨液体草酸奶,禽畜食用后反应良好,是优于传统饲料的发酵饲料。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 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农林大学,未经福建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620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