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微地形构建提高扁秆藨草群落稳定性的恢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60844.2 | 申请日: | 2017-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648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5 |
发明(设计)人: | 王雪宏;张冬杰;齐清;佟守正;安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20/00 | 分类号: | A01G20/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贾泽纯 |
地址: | 130102 吉林省***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地形 构建 提高 扁秆藨草 群落 稳定性 恢复 方法 | ||
1.利用微地形构建提高扁秆藨草群落稳定性的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按下列步骤实现:
一、微地形的构造:于每年的10月中下旬,按照恢复区来水方向利用旋耕机进行旋耕,控制垄距为15cm~25cm,然后进行初次覆水至饱和,控制垄沟的高度为15~18cm,垄坝宽度为10~25cm,经过冬季降水及冰冻作用,使垄高自然塌实,完成微地形的构造;
二、扁秆藨草种苗的移栽:在次年的5月上旬,将扁秆藨草球茎芽朝上插入恢复区的微地形土壤中进行扁秆藨草种苗的移栽,移栽深度控制在高于垄沟5~10cm,每平米的种植密度控制在25~35球茎/m2,完成扁秆藨草种苗的移栽;
三、恢复区注水:待扁秆藨草种苗的平均苗高为7~9cm时,向恢复区内注水至淹没垄沟,在垄间形成5~8cm地表水深的明水面,完成扁秆藨草群落稳定性的恢复;
所述步骤一中垄高自然塌实至10~15cm;
所述步骤二将扁秆藨草球茎芽朝上插入恢复区的微地形土壤中进行扁秆藨草种苗的移栽,呈“S”形种植模式进行移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微地形构建提高扁秆藨草群落稳定性的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所述的恢复区位于松嫩平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微地形构建提高扁秆藨草群落稳定性的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每平米的种植密度控制在27~32球茎/m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微地形构建提高扁秆藨草群落稳定性的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每平米的种植密度为30球茎/m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微地形构建提高扁秆藨草群落稳定性的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二中当扁秆藨草种苗的移栽完成后,6~7天后向恢复区内注水至淹没垄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微地形构建提高扁秆藨草群落稳定性的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向恢复区内注水至淹没垄沟,垄上露土面厚度为5~8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6084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