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串联锂电池组的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37093.2 | 申请日: | 2017-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415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7 |
发明(设计)人: | 姜清;居夏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R31/36 | 分类号: | G01R31/36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23211 | 代理人: | 张勇 |
地址: | 21316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串联 锂电池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串联锂电池组的检测方法,属于电学检测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供电系统的动力电池,其安全性直接影响到整车的安全。对于由电池构成的电力供给系统,由于单个电池的电压较低,要想获得较高的输出电压,就要将多个电池串联成电池组使用,这些电池可以是锂离子电池、锂空气电池或者基于锂金属的电池,并且用于为许多不同类型的设备供电。电池组的灾难性故障会导致花费亿万美元的大规模召回并且严重损害公司信誉和品牌形象。随着电池组的能量继续上升,严重故障的潜在性成为主要的担心之处。灾难性的电池组故障可以包括热失控事件,其中电池内部的内部短路促使电池内部的自加速分解反应。如果不以及时地方式执行干涉,则热失控事件则会带来严重危害。因此企业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和提高安全性能,必须控制好产品的合格率。
在串联锂电池组中,锂电池的电芯在焊接后往往会出现各种短路和断路现象。为了保证锂电池组性能安全可靠,所以生产的锂电池组都要进行检测。目前,对电池组的检测大多采用专门夹具、探针、电笔或其他专门测试仪以及气动设备等各种辅助设备,现有的利用探针和电笔检测技术的效率和精确度都比较低,还会出现误判的情况,而夹具或其他专门的测试仪则可移动性差,电池检测夹具装卸不方便,且时间过长夹具的夹持力会减弱,让操作人员感觉操作费力,无法满足对电池组检测的需要。
鉴于目前现状,寻求一种更为简单,可靠性更高,成本更低的串联电池组检测技术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串联锂电池组的检测方法。
本发明的串联锂电池组的检测方法,用于检测由第一锂电池、第二锂电池、第三锂电池、第四锂电池、...、第N-1锂电池和第N锂电池串联组成的电池组,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所述第一锂电池、所述第二锂电池、所述第三锂电池、所述第四锂电池、...、所述第N-1锂电池、所述第N锂电池上各接入一个发光电路,分别为第一发光电路、第二发光电路、第三发光电路、第四发光电路、...、第N-1发光电路和第N发光电路;
步骤2、同时闭合所有奇位数发光电路中的开关,断开所有偶位数发光电路的开关,若所有奇位数发光电路中的发光二极管均发光,则所有奇位数锂电池通路;若奇位数发光电路中某一个发光电路中的发光二极管不发光,则对应的锂电池发生故障;
步骤3、同时闭合所有偶位数发光电路中的开关,断开所有奇位数发光电路的开关,若所有偶位数发光电路中的发光二极管均发光,则所有偶位数锂电池通路;若偶位数发光电路中某一个发光电路中的发光二极管不发光,则对应的锂电池发生故障;
步骤4、若所述第一发光电路、所述第二发光电路、所述第三发光电路、所述第四发光电路、...、所述第N-1发光电路和所述第N发光电路中的发光二极管均发光,则串联锂电池组通路。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发光电路由电阻、发光二极管和开关串联组成。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有奇位数发光电路中的开关相联动。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有偶位数发光电路中的开关相联动。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奇位数发光电路中的开关和偶位数发光电路中的开关互锁。
本发明的串联锂电池组的检测方法,通过间隔的发光电路对锂电池进行检测,以发光电路中发光二极管是否发光判断锂电池的状态,并以发光二极管未发光的位置判断发生故障的锂电池的位置。该检测方法能在任何工艺位置和场地对串联锂电池组进行检测,不受场地、电源、气源等因素的限制。并且无需专业人员或专用的检测设备,使用方便、快捷,且效率极高。
附图说明
图1为串联锂电池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锂电池数量为奇数时串联锂电池组的检测电路示意图;
图3为锂电池数量为偶数时串联锂电池组的检测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串联锂电池组的检测方法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370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来电提醒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曲面盖板及其制备方法、移动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