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密闭型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36411.3 | 申请日: | 2017-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918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2 |
发明(设计)人: | 各务直人;大野友宽;萩野智生;成濑洋一;根本雄太;大仓才升;松原海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50/578 | 分类号: | H01M50/578;H01M50/553;H01M50/5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杨光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闭 电池 | ||
一种密闭型电池,具备外装体、集电端子、形成中空部的中空铆接件、以及配置于集电端子与中空铆接件之间的反转板。集电端子包括:凸部;周缘部;以及缺口部,其以围绕凸部的方式设置于周缘部,并以减少集电端子的厚度的方式形成。凸部在凸部的突出方向上具有比周缘部的厚度厚的厚度。在反转板设置有供凸部嵌合的嵌合部。密闭型电池具备焊接部,该焊接部具有与中空铆接件相对的顶面,并在凸部与嵌合部之间将集电端子与反转板接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密闭型电池,更特定而言,涉及具备电流截断机构(CID:CurrentInterrupt Device)的密闭型电池。
背景技术
关于相关技术的密闭型电池,例如,在日本特开2015-60751中公开了一种以能够从外部识别电流截断机构进行了工作为目的的二次电池(日本特开2015-60751)。
日本特开2015-60751所公开的二次电池具备电流截断机构以及压敏部件。电流截断机构具有向二次电池的外部侧具有开口的连接端子、和连接于连接端子的反转板。压敏部件设置成将连接端子的开口密封。与由反转板和连接端子包围的空间的压力的上升相应地,压敏部件的状态发生变化。
另外,在日本特开2016-96014中公开了一种二次电池,该二次电池以提高伴随电池容器的内压上升而发生变形来截断外部端子与电池容器内的卷绕电极组之间的电流路径的膜片(英文:diaphragm)、与构成上述电流路径的部件之间的焊接质量为目的(日本特开2016-96014)。
在日本特开2016-96014所公开的二次电池中,膜片构成为,焊接于构成电流路径的部件的部分的壁厚比因内压上升而发生变形的变形部的壁厚厚。
另外,在日本特开2014-139904中公开了一种方形二次电池,该方形二次电池以在内压上升了时切实且稳定地截断电流为目的(日本特开2014-139904)。
日本特开2014-139904所公开的方形二次电池具有:连接端子,其插通于在电池盖开口的开口部;导线,其配置于电池内,连接于连接端子;以及膜片,其连接于导线,因电池内的内部压力的上升而发生变形。膜片经由密封部件而凿密固定于导线。
发明内容
如上述的专利文献所公开的那样,已知有一种具备电流截断机构的密闭型电池,所述电流截断机构,在收纳电池要素的外装体的内压上升至预定的压力以上的情况下反转板发生变形,由此截断电池要素与外部端子之间的电流的流动。
在这样的密闭型电池中,在外装体内连接于电池要素的集电端子、与反转板通过焊接而接合。此时,有可能会因集电端子与反转板的焊接工序而导致在反转板发生变形时的外装体的内压(反转压)产生偏差(日文:ばらつき)。另外,为了维持高的密闭型电池的可靠性,需要降低在焊接集电端子与反转板时产生的飞溅物(英文:spatter)等异物侵入电池内部的可能性。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如下密闭型电池:在具备电流截断机构的密闭型电池中,抑制在反转板的反转压产生偏差,并且降低异物侵入电池内部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密闭型电池是具备电流截断机构的密闭型电池。密闭型电池具备:外装体,其收纳电池要素;集电端子,其在外装体内连接于电池要素;中空部件,其形成与外装体的外部连通的中空部;反转板,其配置于集电端子与中空部件之间,在外装体的内压上升至预定的压力以上时发生变形,由此截断电池要素与设置于外装体的外部的外部端子之间的电流的流动;以及焊接部,其具有与中空部件相对的顶面,在凸部与嵌合部之间将集电端子与反转板接合。集电端子包括:凸部,其朝向中空部件突出;周缘部,其沿着凸部的周缘设置;以及缺口部,其以围绕凸部的方式设置于周缘部,并以在凸部的突出方向上减少集电端子的厚度的方式形成。凸部在凸部的突出方向上具有比周缘部的厚度厚的厚度。在反转板设置有供凸部嵌合的嵌合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3641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