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面板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19977.5 | 申请日: | 2017-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973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陈儒瑾;李锡烈;杨玄菱;吴仰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47 | 分类号: | G02F1/1347;G02F1/1334;G02F1/133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立康律师事务所 11805 | 代理人: | 梁挥;孟超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科***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 面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且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为了达到理想的显示效果,现有技术提出将两个液晶显示面板相堆栈的设计,其中一个做为显示面板以控制显示灰阶而另一个作为闸门面板(shutter panel)以控制显示光线的通过与否。这样的设计有助于提升显示对比及改善色偏。然而,将两个显示面板相堆栈常会有对位(alignment)精准的问题,这将因为莫瑞效应(Moiré effect)而产生干涉条纹,使显示画面不佳。并且,由于两个显示面板堆栈后的结构较厚,来自闸门面板的光线可能斜射到显示面板中不要被照射到的区域而导致在非正视角下会有调光(dimming)偏移造成显示画面不佳(例如产生鬼影画面不连续)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其具有较薄的厚度,以降低莫瑞效应以及画面不佳的问题。
本发明所涉及的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第一显示介质层、偏振层以及第二显示介质层。第一显示介质层配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第一显示介质层包括第一基质以及固定于第一基质中的多个第一囊封粒子(encapsulated particles),且第一囊封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nm至400nm。偏振层配置于第一显示介质层与第二基板之间,且偏振层接触第一显示介质层。第二显示介质层配置于该偏振层与该第二基板之间。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显示面板不须以两个独立的显示面板彼此堆栈而具有较薄的厚度,且两层显示介质层之间的距离可缩短,以降低莫瑞效应以及画面不佳的问题。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依照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依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像素结构的局部上视示意图。
图6是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像素结构的局部上视示意图。
图7是依照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一种像素结构的局部上视示意图。
图8是依照本发明的再一实施例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200、300、800:显示面板500、600、700:像素结构
101:第一偏振片102:第一基板
103:第二基板104:第二偏振片
105:框胶110、210、810:第一驱动层
120、420:第一显示介质层121:第一基质
LC:液晶分子 122:第一囊封粒子
130:偏振层101a、104a、130a:光吸收轴方向
130b:厚度 140、340:第二显示介质层
140a:距离 141:第二基质
142:第二囊封粒子150、250、850:第二驱动层
211、811:开关像素结构T1:第一主动元件
G1:第一栅极 SM1:第一通道
S1:第一源极 D1:第一漏极
PE1:第一像素电极CE1:第一共享电极
251、851:显示像素结构T2:第二主动元件
G2:第二栅极 SM2:第二通道
S2:第二源极 D2:第二漏极
CF:彩色滤光图案 PE2:第二像素电极
CE2:第二共享电极SP:间隙物
370、470:配向层370a:配向方向
BM:遮光图案层 PU:基本显示单元
SL:扫描线 DL:数据线
T:主动元件G:栅极
SM:通道 S:源极
D:漏极PE:像素电极
CE:共享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1997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