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现场可编程漏波天线及其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14310.6 | 申请日: | 2017-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467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万向;崔铁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1/38 | 分类号: | H01Q1/38;H01Q1/48;H01Q1/50;H01Q2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009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现场 可编程 天线 及其 设计 方法 | ||
1.一种现场可编程漏波天线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单元特性数据库:首先利用传输矩阵来分析作为激励源的行波的特性,并且利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建立辐射单元特征数据库;包括建立辐射远场,具体如下:
首先定义h+(ω,θ)和h-(ω,θ)分别作为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时的远场输出,则第i个单元的辐射远场表示为:
其中,
然后将各个单元的辐射远场进行叠加即可得到天线的总场
其中,li是第i个单元距离原点的距离,β是自由空间的传播常数,ω是角频率,θ是俯仰角,code(i)表示第i个单元对应的状态,第i单元在外加驱动源的控制下呈现状态“1”或者“0”,ai和bi分别表示第i单元端口的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
(2)编码整体优化迭代:首先对遗传算法进行初始化,生成初始化种群,然后利用T矩阵方法获得每种编码所对应的远场,并与适应度函数进行比较,选出逼近程度更高的编码,采用遗传算法中的交叉、变异操作生成下一代种群,重复上述步骤进行迭代,直到满足收敛条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现场可编程漏波天线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的传输矩阵表达式如下:
式中,Ti表示第i个单元的传输矩阵,表示当第i个单元为状态“0”时的传输矩阵;表示当第i个单元为状态“1”时的传输矩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14310.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