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立体停车设备的车身对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12030.1 | 申请日: | 2017-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247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段先云;陈启愉;吴智恒;李小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智能制造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E04H6/42 | 分类号: | E04H6/4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罗伟富 |
地址: | 510075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立体 停车 设备 车身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立体停车设备的车身对中装置,该装置设置在载车板上,所述载车板由架构主梁和横向设置在架构主梁上用于支撑车轮的多个支撑件构成,该车身对中装置包括设置在每个支撑件上的两个夹正件和驱动两个夹正件沿着支撑件长度方向同步地相向或反向运动的夹正件驱动机构,其中,所述两个夹正件对称地设置在支撑件的两端,每个夹正件包括连接部和用于推动车轮进行横移运动的车轮推动部;所述夹正件驱动机构包括电机和动力传递机构,其中,所述动力传递机构与所述夹正件的连接部连接。该装置能够自动完成车身与载车板的对中任务,且不需要额外增加装置的安装空间,具有对中速度快、精准度高、对中效果好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立体停车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立体停车设备的车身对中装置。
背景技术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立体停车设备以其占地面积小、存量大、停放便捷等优点已经成为现代车库的发展方向。具体地,由于车辆横移机构对车辆进行搬运时每次的搬运行程固定不变,且目标停车单元的尺寸与车辆的尺寸匹配一致,从而使得:若搬运前车辆与载车板处于对中一致状态,那么经过车辆横移机构搬运后车辆会完全落在目标停车单元内;若搬运前车辆的中线相对于与载车板的中线发生偏移,那么经过车辆横移机构搬运后车辆的部分车身会偏离出目标停车单元。
现有的解决方案通常包括以下三种:
方案一、通过司机多次停放完成上述对中任务。该方案要求司机有很高的驾驶水平,对中耗时较常,导致停车效率低下。
方案二、通常采用第二套专用设备来辅助夹正。该方案会增加整个立体停车设备整体的结构布置空间,同时使得建造成本明显增加。
方案三、通过加强载车板结构以及延长目标停车单元的尺寸使得车身中偏离出停车单元的部分落在延长尺寸上。该方案一方面会导致载车板运行难度大,另一方面会导致立体车库整体结构庞大,不符合立体停车设备占地面积小的理念;同时会导致目标停车单元受力不均衡,影响立体车库整体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立体停车设备的车身对中装置,该装置能够自动完成车身与载车板的对中任务,且不需要额外增加装置的安装空间,具有对中速度快、精准度高、对中效果好的特点。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立体停车设备的车身对中装置,该装置设置在载车板上,所述载车板由架构主梁和横向设置在架构主梁上用于支撑车轮的多个支撑件构成,其特征在于,该车身对中装置包括设置在每个支撑件上的两个夹正件和驱动两个夹正件沿着支撑件长度方向同步地相向或反向运动的夹正件驱动机构,其中,所述两个夹正件对称地设置在支撑件的两端,每个夹正件包括连接部和用于推动车轮进行横移运动的车轮推动部;所述夹正件驱动机构包括电机和动力传递机构,其中,所述动力传递机构与所述夹正件的连接部连接。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支撑件由矩形管构成,矩形管的两端的顶面上分别设有用于容纳夹正件的开口,其中,所述夹正件的车轮推动部位于开口的上方,夹正件的连接部设置在开口内;所述夹正件驱动机构与夹正件对应地设置在矩形管内。通过设置所述开口,能够对运动中的夹正件进行导向和起到限制行程的作用;同时,将夹正件驱动机构设置在矩形管内,既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同时又能够对夹正件驱动机构起到保护作用。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夹正件驱动机构中的电机和动力传递机构为两组,该两组电机和动力传递机构关于支撑件的横向中心面对称设置,其中,电机设置在支撑件的中部。工作时,两组电机分别同时驱动两组动力传递机构动作,进而驱动夹正件作相互靠近或远离的运动。通过设置两组电机和传动机构能够使夹正件获得更大的驱动力;此外,由于夹正件的移动范围为支撑件的两端,因此将电机设置在支撑件的中部能够合理地利用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智能制造研究所,未经广东省智能制造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120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