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气栅格微循环发酵箱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10279.9 | 申请日: | 2017-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514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6 |
发明(设计)人: | 冉建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冉建宇 |
主分类号: | A23F3/08 | 分类号: | A23F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45000 湖北省恩施***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气 栅格 微循环 发酵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气栅格微循环发酵箱。
背景技术
目前红茶目前采用的是传统的红茶发酵技术。红茶的基础工艺流程,一般皆为“萎凋——揉捻——发酵——干燥”,不同的茶类会在这个框架内有所区别。但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发酵”。发酵在我们制茶中最早称之为“渥红”,1890年日本古在油泽(Y.Kosai)首先认为这道工艺与工业上的发酵类同,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但伴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红茶的发酵,实质是鲜叶细胞组织损伤引起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作用,而后形成有色物质,如茶黄素、茶红素等,以及具有特殊香味的物质。在这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鲜叶内含物质的氧化、聚合、缩合,其实质是以多酚类化合物的深刻氧化为核心的化学变化过程。红茶传统的传统发酵设备一般为竹制箩筐或木箱,传统发酵设备,在发酵初期因为温度较低,氧气供应能满足生化过程的需要。但是,在发酵中期随着温度的升高,生化过程加快,氧气供应就无法适时满足生化过程需要,这会造成氧化不均匀,发酵叶转色不均匀,红茶的汤色、口味品质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通气栅格微循环发酵箱。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通气栅格微循环发酵箱,其特征在于发酵箱本体(1)由盖板(2)、底板(3)、左右边板(4)、空心栅格(5)、前后边板(9)和导管(8)组成,发酵箱本体(1)的形状为盖板(2)、底板(3)、左右边板(4)和前后边板(9)组成的矩形立方体,底板(3)、左右边板(4)和前后边板(9)上设有通气的空心栅格(5),空心栅格(5)上设有通气的孔洞(6),发酵箱本体(1)内设有通气的导管(8),盖板(2)上设有通气的顶孔(7)。
本发明一种通气栅格微循环发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酵箱本体(1)为杉木材料制成。
本发明一种通气栅格微循环发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板(3)上的空心栅格(5)从发酵箱本体(1)底部向外伸出。
本发明一种通气栅格微循环发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盖板(2)周边上设有与发酵箱本体(1)边板上空心栅格(5)的中空对应的孔洞。
本发明一种通气栅格微循环发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管(8)两端插入前后边板(9)上空心栅格(5)的孔洞(6)内。
本发明一种通气栅格微循环发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空心栅格(5)采用水竹制成,直径为2.5cm,打通竹子内部竹节,去表面青皮,从侧面三分之一处剖开,并在竹身打孔,孔径0.5cm,纵向间距3cm。
本发明一种通气栅格微循环发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管(8)采用水竹制成,选择直径以能插入空心栅格(5)的孔洞(6)为宜,打通内节并在水竹上开孔。
本发明一种通气栅格微循环发酵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酵箱本体(1)的制作,选用直径在20-30cm杉木,剖成厚度3.5cm的板材刨平,用传统的木丁锲合工艺,合成发酵箱本体(1)的盖板(2)、底板(3)、左右边板(4)和前后边板(9)。
本发明一种通气栅格微循环发酵箱,具有竹制空芯栅格微循环发酵较好结合了自然发酵和自动控制机械发酵的优点,让揉捻后的鲜叶自然实现生化转化,从而具有较好的汤色与口味。具有良好的供氧循环通道,在发酵过程中,鲜叶内部会消耗氧气,造成压差,此时微循环通道会自然的补进氧气;如果因为释放二氧化碳造成压差,二氧化碳会挤进微循环通道而排出,从而实现了内部生化转化的平衡。因为存在纵横的空气流通管道,因而发酵箱内的温度、湿度能很好地与箱外发酵室的温度、湿度协调,能够较好通过调节发酵室温度与湿度调控发酵箱内的温度、湿度。
本发明一种通气栅格微循环发酵箱结构简单,方便操作。
附图说明
附图1是一种通气栅格微循环发酵箱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附图2是一种通气栅格微循环发酵箱的底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3是一种通气栅格微循环发酵箱的前后边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4是一种通气栅格微循环发酵箱的左右边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5是一种通气栅格微循环发酵箱的盖板结构示意图;
附图6是一种通气栅格微循环发酵箱的空心栅格结构示意图;
附图7是一种通气栅格微循环发酵箱的导管结构示意图;
附图8是一种通气栅格微循环发酵箱的开盖结构示意图;
附图9是一种通气栅格微循环发酵箱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冉建宇,未经冉建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1027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绿茶专用的茶叶杀青装置
- 下一篇:花卉红茶食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