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炎症靶向的中性粒细胞递药系统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06703.2 | 申请日: | 2014-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1219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8 |
发明(设计)人: | 张灿;鞠曹云;温雅静;薛敬伟;赵泽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药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47/46 | 分类号: | A61K47/46;A61K47/69;A61K45/00;A61K45/06;A61P29/00;A61K49/00;A61K49/04;A61K51/12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傅婷婷 |
地址: | 210009***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炎症 靶向 中性 粒细胞 系统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炎症靶向的中性粒细胞递药系统及其应用。所述的递药系统由中性粒细胞以及以直接或间接地方式载到中性粒细胞内或表面的治疗性物质或者检测性物质组成。本发明将中性粒细胞作为药物的载体,能够将药物主动靶向到炎症部位,提高药物在炎症部位的浓度。到达炎症部位的中性粒细胞在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异常激活,快速解体以“天网”形式死亡,有利于将所荷载的药物快速释放到靶部位,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
分案说明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4年9月20日,名称为:“一种炎症靶向的中性粒细胞递药系统及其应用”,申请号为:2014104845774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制剂领域,涉及一种炎症靶向的中性粒细胞递药系统及其应用,具体涉及一种以中性粒细胞为载体的靶向炎症部位的递送系统。
背景技术
炎症指生物组织受到外伤、出血、或病原感染等刺激,激发的生理反应,其中包括红肿、发热、疼痛等症状。炎症反应是先天免疫系统为移除有害刺激或病原体及促进修复的一种重要防御机制,根据发病的原因分为感染性炎症、非特异性炎症及变态反应性炎症。感染性炎症是由病毒、细菌或细菌产物造成的炎症,通常用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来治疗;非特异性炎症是用某种致炎因子于动物体内或体外引起炎症或其某个阶段的细胞组织反应,如缺血再灌注性损伤、术后损伤等,需要系统性治疗;变态反应性炎症是多型变态反应的终末表现如狼疮性皮炎,需要抗免疫治疗。
目前,针对炎症组织全身给药后,由于其独特的病理特征,使得药物的靶向效率较低,全身毒副作用较大。炎症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局部组织变质、渗出和增生。由于炎症血管具有较高的通透性,血管内富含蛋白质的液体和白细胞渗出,导致炎症局部组织间质压升高。可见,炎症部位血管的高渗透性为药物从血管溢出并滞留于炎症部位提供了可能,但是由于较高的炎症组织间质压阻碍了药物进入炎症部位。由于抗炎药物较低的靶向性,使得一些感染性炎症如细菌性肺炎,治疗不及时,从而产生耐药性导致较高的死亡率。而对于一些炎症相关疾病的治疗,如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术后肿瘤复发等,由于原发灶在周围被非特异性炎症组织所包围,治疗药物靶向效率降低,药效下降,副作用增加。
如何以最小的剂量达到最佳的诊断和治疗效果一直以来都是困扰药剂工作者们的关键性问题,随着纳米技术领域的发展和人们对生物体的不断深入了解,靶向递送系统应运而生。靶向递送系统主要分为三大类:被动靶向、主动靶向以及物理化学靶向。与以往的传递系统相比,虽然这些新兴的靶向递送系统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是仍然存在靶向性差,毒副作用强,诊断治疗效果难以达到人们预期等的缺点,因此,极其需要寻找一种更为高效、低毒的靶向递送系统。
免疫细胞,包括单核吞噬细胞(树状突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炎症过程中免疫细胞的渗出是炎症反应最为重要的特征,而中性粒细胞作为炎症发生时的“防御卫士”,被趋化因子吸引能够第一时间到达炎症部位。目前,仍未见中性粒细胞作为载体用于炎症部位药物、探针和显影剂递送研究的相同或相近报导。药物或纳米制剂荷载到中性粒细胞内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如药物荷载的方式,细胞荷载药物、探针和显影剂的量,所荷载药物在细胞内稳定性以及细胞载体固有生理活性的维持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靶向炎症组织的荷载药物的中性粒细胞递药系统。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该递药系统的应用。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炎症的药物。
一种炎症靶向的中性粒细胞递药系统,所述的递药系统由中性粒细胞以及以直接或间接地方式载到中性粒细胞内或表面的治疗性物质或者检测性物质组成。
其中,所述的治疗性物质包括但不限于药物(化学合成药物、天然药物或天然药物提取物)、具有治疗作用的DNA、RNA、蛋白质或多肽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的检测性物质选自探针、显影剂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药科大学,未经中国药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067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