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甘薯病毒病防治的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711105369.9 | 申请日: | 2017-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363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蒋素华;张燕;邓培渊;罗青;李玉华;梁芳;许申平;王默霏;袁秀云;马杰;崔波;李三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N63/22 | 分类号: | A01N63/22;A01N47/44;A01N47/38;A01P1/00;A01G22/25;A01G7/06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04 | 代理人: | 时立新 |
地址: | 450044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甘薯 病毒 防治 组合 | ||
本发明属于植物病毒病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甘薯病毒病防治的组合物。该组合物包括含有活性枯草芽孢杆菌的生物制品40~50g、丙唑·吗啉胍30~50g;所述含有活性枯草芽孢杆菌的生物制品,为吸附有活性枯草芽孢杆菌的生物制品,生物制品中枯草芽孢杆菌活性个数要求为:8~10亿个/g。采用本申请所提供的用于甘薯病毒病防治的组合物及防治甘薯病毒病的栽培方法后,初步实验结果表明,甘薯叶片肥厚而深绿,根系发达,后期老化慢薯块大,块根形状粗短、整齐,皮色鲜艳,食味好,表面光滑,耐贮藏性好;与对照相比,病毒病发病率可降低70‑80%,产量可提高40‑60%,表现出较好的增产、增收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病毒病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甘薯病毒病防治的组合物。
背景技术
甘薯具有抗逆性强、产量高、用途广等特性,无论是作为普通食品还是作为一种生产乙醇的能源作物,均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在甘薯种植中,甘薯病毒病是其生产种植中最严重的一种病害,一旦感病,感病植株会出现严重的种性退化,而将感病薯苗插于大田后,产量会明显较低,减产幅度可达60%以上。
甘薯病毒病主要有下几种症状类型:
(1) 叶片斑点型,苗期和大田期均可发生,叶片感病初期有明脉症状,也可出现褪绿半透明斑,以后周围变成紫褐色,形成紫斑、紫环斑、黄色斑或者枯斑,多数品种沿叶脉形成典型的紫色羽状斑,少数品种始终只形成褪绿透明斑点;
(2) 花叶型,苗期感病后,初期叶脉呈网状透明,后沿叶脉出现不规则黄绿相间的花叶斑纹;
(3)卷叶型,叶片边缘上卷,严重者可形成杯状;
(4) 叶片皱缩型,病苗叶片皱缩,叶缘不整齐,甚至扭曲,与中脉平行的褪绿半透明斑;
(5) 叶片黄化型,包括叶片黄化及网状黄脉;
(6)薯块龟裂型,薯块上产生黑褐色或黄褐色龟裂纹。
在甘薯病毒病传播方面,薯苗、薯块均可带毒,从而进行远距离传播。同时,相关病毒也可经由机械或蚜虫、烟粉虱及嫁接等途径传播。总之,甘薯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程度除了取决于种薯、种苗的带毒率和各种传毒介体的种群数量、活力、其传毒效能及甘薯品种的抗性外,还与土壤、耕作制度、栽植期等因素有一定关联。
在甘薯病毒病防治方面,现有主要防治方法及措施有:选用抗病毒病品种;用组织培养法进行茎尖脱毒,培养无病种薯、种苗;大田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后补栽健苗;加强薯田管理,提高抗病力;发病初期即开始药物喷洒防治等。就这些防治措施而言,采用抗病毒新品种或无菌种苗等方法,虽然能够较为彻底解决薯苗本身携带病毒问题,但无法解决种植环境中已经存在并将长期存在的感染病毒;而采用药物防治病毒感染时,除了需要考虑防治效果问题,还需注意药剂本身的安全性、使用的便捷性及使用成本等综合问题,因而,就甘薯病毒病防治而言,仍有较多研发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发明内容
本申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甘薯病毒病防治的组合物,从而为甘薯病毒病防治和增产奠定一定的应用基础。
本申请所采取的技术方案详述如下。
一种用于甘薯病毒病防治的组合物,包括含有活性枯草芽孢杆菌的生物制品40~50g、丙唑·吗啉胍30~50g;
所述含有活性枯草芽孢杆菌的生物制品,为吸附有活性枯草芽孢杆菌的活性炭粉生物制品,制品中枯草芽孢杆菌活性个数要求为:8~10亿个/g。
所述用于甘薯病毒病防治的组合物,按活性枯草芽孢杆菌的生物制品40~50g、丙唑·吗啉胍30~50g的比例,优选情况下还包括有营养物,具体用量为:硫酸锌30~50g,磷酸二氢钾70~100g,进一步优选情况下,还可以包括其他营养物,具体例如:河南漯效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一种漯效王液肥100~125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师范学院,未经郑州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0536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