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备喷气式纺纱机的纺纱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102010.6 | 申请日: | 2017-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418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30 |
发明(设计)人: | 徐彪;缪正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阴市海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H4/02 | 分类号: | D01H4/02;D01H4/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422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备 喷气式 纺纱机 纺纱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纱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备喷气式纺纱机的纺纱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日本特开2006-144136号公报所记载的纺纱单元。该纺纱单元所具备的纺纱装置为,通过向纺纱室内喷射压缩空气来产生捻回气流,并通过利用捻回气流对被导入纺纱室内的纤维束加捻来生成细纱。由纺纱装置所纺纱的细纱通过配置在下游侧的卷取装置卷绕到卷装上。在纺纱装置和卷取装置之间配置有检测细纱的纱疵的清纱器。
当由清纱器检测到纱疵时,纺纱装置停止向纺纱室内喷射压缩空气,使纤维束的加捻停止。在纤维束的加捻停止的状态下卷取装置卷绕细纱,由此在纺纱室部分纤维束和细纱的连续状态被截断。
在纺纱装置中被截断并由卷取装置卷绕一侧的细纱的纱头上,附着有未被加捻的纤维束部。但是,未对附着在细纱上的纤维束部的长度进行控制。因此,根据细纱纱头的纤维束部长度的不同,有可能不能够从由卷取装置卷绕的卷装容易地拉出纱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具备喷气式纺纱机的纺纱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具备喷气式纺纱机的纺纱装置,其中所述纺纱装置包括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一项或多项所述的纺纱喷嘴(1)和在所述输送方向上布置在所述纺纱喷嘴(1)前方的输出罗拉对(20),所述延伸件(13)具有垂直于所述输送方向延伸的至少一个凹入表面部分(19),其中所述凹入表面部分(19)邻近所述输出罗拉对(20)的第一罗拉(22)的套筒表面(21)伸展,并且其中所述延伸件(13)的凹入表面部分(19)和所述第一罗拉(22)的套筒表面(21)优选地同心伸展。
可选的,所述凹入表面部分沿着垂直于所述输送方向伸展的方向具有宽度B1,并且所述第一罗拉(22)的邻近所述凹入表面部分(19)的套筒表面(21)具有宽度B2,B1与B2之间的比例具有大小处于0.2至5之间的值,优选地处于0.5至2之间,特别优选地处于0.8至1.25之间。
可选的,所述延伸件(13)具有邻近所述凹入表面部分(19)的第二表面部分(23),其中所述第二表面部分(23)邻近所述输出罗拉对(20)的第二罗拉(24)的套筒表面(21)伸展,并且其中优选地所述第二表面部分(23)是至少大致平坦的。
可选的,所述第二表面部分(23)的平坦区域的垂线(31)与沿着所述输送方向延伸的所述纤维引导通道(7)的纵向轴线包围大小处于0°至60°之间的角度α。
可选的,在各种情况下,在所述第一罗拉(22)与所述凹入表面部分(19)之间以及在所述第二罗拉(24)与所述第二表面部分(23)之间存在间隙,其中所述第一罗拉(22)与所述凹入表面部分(19)之间的距离A1小于所述第二罗拉(24)与所述第二表面部分(23)之间的距离A2。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一种具备喷气式纺纱机的纺纱装置,优化了纺纱工艺。
附图说明
图1表示已知纺纱装置的侧视图;
图2表示已知纺纱装置的局部剖面;
图3表示如图2所示的纺纱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备喷气式纺纱机的纺纱装置,图1表示设计为粗纱纺纱机的喷气式纺纱机的一部分的示意图。按要求,粗纱纺纱机可以包括拉伸单元27,拉伸单元27被供应例如双拉伸棉条形式的纤维棉条3。并且,主要示出的粗纱纺纱机包括距拉伸单元27一定距离的具有内部湍流腔5的纺纱喷嘴1,纤维棉条3或者纤维棉条3的至少一些纤维在湍流腔5中被提供出厂捻度(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纺纱喷嘴1的精确操作原理)。
同样,粗纱纺纱机可以包括牵引罗拉对28和在牵引罗拉对28下游的用于产出纱线2的卷绕装置29(同样示意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装置不必须需要具有如在附图中所示的拉伸单元27。牵引罗拉对28也不是绝对必需的。
现在粗纱纺纱机根据特殊的喷气纺纱工艺工作。为了形成纱线2,而将纤维棉条3沿着输送方向T经由纤维引导元件18的进入开口6(优选地设计为单独部件)供应到纺纱喷嘴1的湍流腔5中。这里,给定出厂捻度,即纤维棉条3的至少一些纤维由适当定位的空气喷嘴11(例如参见图2)生成的空气流收集。这样,一些纤维被至少略微地拉出纤维棉条3并且卷绕在伸入到湍流腔5中的纱线形成元件8的末端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阴市海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阴市海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1020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铜棒加热炉
- 下一篇:具有低损耗和温度补偿的自适应偏置电路及无线发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