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管路减振的铝合金变腔室颗粒碰撞阻尼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76618.6 | 申请日: | 2017-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503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8 |
发明(设计)人: | 赵正大;陈果;侯民利;寸文渊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55/02 | 分类号: | F16L55/02;F16F15/02;F16F7/01;F16F7/00 |
代理公司: | 成飞(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51121 | 代理人: | 梁义东 |
地址: | 610092***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管路 铝合金 变腔室 颗粒 碰撞 阻尼 | ||
本发明属于振动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管路减振的铝合金变腔室颗粒碰撞阻尼器,包括一对半圆环柱腔体,每个半圆环住腔体的两端均设置有半圆环状的腔体外表面盖板,所述半圆环柱腔体的内部设置有多个腔体内部单元隔板,多个腔体内部单元隔板将半圆环柱腔体的内部分隔为多个独立的小腔体,所述小腔体内填充有金属颗粒。腔体内部的金属颗粒会随着管路振动而相互碰撞摩擦,从而消耗系统的振动能量,其中腔体内部金属颗粒的填充率是影响管路减振效果的主要因素。该发明专利结构简单,安装空间小,降振效果显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振动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管路减振的铝合金变腔室颗粒碰撞阻尼器。
技术背景
工程实际中,由于管路系统振动导致的机械故障频发,由此引发的不安全事件较多。设计实践中,一般通过改变管路管形或施加卡箍的方式避免或抑制管路共振,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多数基于阻尼技术和反共振技术设计的减振器则具有质量大、安装条件受限及振动控制效果不佳等缺点。
现有专利申请如专利号为CN201510613313.9,申请日为2015.09.24,名称为“非线性颗粒碰撞阻尼器”的发明专利,其技术方案为:本发明涉及一种非线性颗粒碰撞阻尼器,包括附加法兰外环、质量内环、变刚度弹簧、阻尼器腔体单元及颗粒群。附加法兰外环通过螺栓与主体系统相连,附加法兰外环与质量内环同心布置,在水平方向上,质量内环通过变刚度弹簧与法兰外环相连,弹簧单元则由环向均匀对称布置的8个变刚度弹簧构成,阻尼器腔体单元为单个的长方体或圆柱体结构,每个腔体内部布置一层颗粒群,颗粒群由圆形或形状不规则的金属或非金属颗粒组成。虽然上述专利对相关结构进行了改进,但是仍然存在质量大、安装条件受限及振动控制效果不佳等缺点。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质量大、安装条件受限及振动控制效果不佳等缺点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管路减振的铝合金变腔室颗粒碰撞阻尼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管路减振的铝合金变腔室颗粒碰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半圆环柱腔体,每个半圆环住腔体的两端均设置有半圆环状的腔体外表面盖板,所述半圆环柱腔体的内部设置有多个腔体内部单元隔板,多个腔体内部单元隔板将半圆环柱腔体的内部分隔为多个独立的小腔体,所述小腔体内填充有金属颗粒。
所述腔体外表面盖板通过多个第一螺栓固定在半圆环柱腔体端面。
一对半圆环柱腔体的边缘设置有柱体凹槽,柱体凹槽底部上设置有通孔,两个半圆环柱腔体通过穿过通孔的第二螺栓和螺母相互连接。
所述金属颗粒为铸铁球形颗粒,颗粒粒径由1mm到3mm。
所述金属颗粒的填充率为95%-98%。
本申请的优点在于:
1、腔体内部的金属颗粒会随着管路振动而相互碰撞摩擦,从而消耗系统的振动能量,其中腔体内部金属颗粒的填充率是影响管路减振效果的主要因素。该发明专利结构简单,安装空间小,降振效果显著。
2、与更改管形设计的方法相比,本发明能够在管路实际使用过程中对其振动进行有效控制,不需要反复的设计制造,节省大量成本。
3、与安装卡箍的方法相比,本发明能够在管路的任意位置安装,对悬空管路的减振同样有效,不需要特定的安装条件。
4、与其他被动减振器相比,本发明由于采用铝合金结构,质量轻、安装半径小,既能降低系统负重又能做到灵活安装。且针对不同频率和不同振幅的管路调整内部金属颗粒的填充率,即能取得最佳减振效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铝合金可变腔室结构管路减振器模型。
图2管路减振器安装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766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绿豆花露烧酒的酿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抗过敏人造革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