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装置及色彩校正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57025.5 | 申请日: | 2017-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057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廖俊翔;林金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佳世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6 | 分类号: | G09G3/36;G09G3/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1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装置 色彩 校正 方法 | ||
本发明揭露一种显示装置及色彩校正方法。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及背光模组。色彩校正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感测背光模组的即时背光强度;(b)当即时背光强度与标准背光强度不同时,提高背光模组的背光强度;(c)感测背光模组的补偿后背光强度并依据补偿后背光强度与第一面板色彩特征资讯估算出显示面板的第一即时色彩资讯,其中第一面板色彩特征资讯对应于显示面板的穿透特性;以及(d)依据第一即时色彩资讯估算出显示面板所需的第一色彩增益补偿值并依据第一色彩增益补偿值对显示面板的色彩进行补偿后显示影像。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色彩校正有关,尤其是关于一种显示装置及应用于显示装置的色彩校正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的显示装置中的背光模组发出的背光常会受到驱动电流或长时间使用造成衰退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导致显示面板前方发光的亮度及色度亦随之改变而偏离了原本正常的色彩表现,也连带使得人眼观看显示装置时的感受变差。
虽然目前的显示装置可通过外部的校色器量测显示面板前方的灰阶与三原色光的色彩资讯的方式进行其显示色彩的校正,但此作法不仅相当耗时且程序繁复,其色彩校正的效果往往会随着外部的校色器本身所能提供的量测精确度高低而有相当大的落差,故目前的色彩校正方式仍难以持续地提供良好且稳定的色彩校正效果,亟待克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显示装置及色彩校正方法,以有效解决先前技术所遭遇到的上述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色彩校正方法,应用于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及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色彩校正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感测该背光模组的即时背光强度;(b)当该即时背光强度与标准背光强度不同时,提高该背光模组的背光强度;(c)感测该背光模组的补偿后背光强度并依据该补偿后背光强度与第一面板色彩特征资讯估算出该显示面板的第一即时色彩资讯,该第一面板色彩特征资讯对应于该显示面板的穿透特性;以及(d) 依据该第一即时色彩资讯估算出该显示面板所需的第一色彩增益补偿值并依据该第一色彩增益补偿值对该显示面板的色彩进行补偿后显示影像。
较佳的,该第一面板色彩特征资讯是于该显示装置出厂时,依下列步骤产生:(e1)当该背光模组发出第一背光至该显示面板时,于该显示面板前感测该显示面板的第一色彩资讯;(e2)当该背光模组发出第二背光至该显示面板时,于该显示面板前感测该显示面板的第二色彩资讯,其中该第一背光与该第二背光分别具有不同的背光强度;以及(e3)依据该第一背光、该第一色彩资讯、该第二背光与该第二色彩资讯计算该第一面板色彩特征资讯。
较佳的,上述步骤还包括:当该显示装置经长时间使用后,重新执行步骤 (e1)~(e3)而得到第二面板色彩特征资讯;以及以该第二面板色彩特征资讯取代原来的该第一面板色彩特征资讯。
较佳的,上述步骤还包括:于该显示面板前提供色度仪,当该背光模组发出具有不同背光强度的背光至该显示面板时,该色度仪量测该显示面板上的纯白、纯红、纯蓝与纯绿的强度值。该色度仪测得的该显示面板上的纯红、纯蓝与纯绿的强度值为该第一面板色彩特征资讯与该背光模组发出的背光强度的乘积。
较佳的,该第一面板色彩特征资讯为特征矩阵且该第一面板色彩特征资讯包括该显示面板的色彩资讯与该背光模组的背光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
较佳的,该步骤(b)还包括:依据该第一面板色彩特征资讯、该即时背光强度与该标准背光强度估算出该显示面板的第二即时色彩资讯;依据该第二即时色彩资讯估算出该显示面板所需的第二色彩增益补偿值及相对应的第一亮度变化量;以及依据该第一亮度变化量提高该背光模组的背光强度。
较佳的,该步骤(b)还包括:依据该标准背光强度与该即时背光强度的差值,提高该背光模组的背光强度。
较佳的,该步骤(b)还包括:感测该背光模组的补偿后即时背光强度用以取代该标准背光强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佳世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佳世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5702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元件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接触孔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