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阀门加工用焊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42370.1 | 申请日: | 2017-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841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4 |
发明(设计)人: | 郑邓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邓飞 |
主分类号: | B23K37/02 | 分类号: | B23K37/02;B23K37/04;B23K3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8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阀门 工用 焊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阀门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功能阀门加工用焊接方法。
背景技术
阀门是流体输送系统中的控制部件,具有截止、调节、导流、防止逆流、稳压、分流或溢流泄压等功能,用于流体控制系统的阀门,从最简单的截止阀到极为复杂的自控系统中所用的各种阀门,其品种和规格相当繁多。阀门可用于控制空气、水、蒸汽、各种腐蚀性介质、泥浆、油品、液态金属和放射性介质等各种类型流体的流动。阀门根据材质还分为铸铁阀门,铸钢阀门,不锈钢阀门(201、304、316等),铬钼钢阀门,铬钼钒钢阀门,双相钢阀门,塑料阀门,非标订制阀门等。
阀门在加工的时候会用到焊接装置,目前,市场上现有的阀门焊接装置,在使用的时候功能过于单一,不能够对阀门进行固定,这样会导致阀门在焊接的时候会发生晃动的情况,以至于影响了焊接的质量,而且现有的阀门焊接装置不能自动进行升降,这样会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工作的效率,而现有的阀门焊接装置不能够对焊接过的阀门进行降温,这样使焊接处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冷却。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功能阀门加工用焊接方法,具备固定阀门、自动升降焊接头和快速降温等优点,解决了现有的阀门焊接装置在使用的时候功能单一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固定阀门、自动升降焊接头和快速降温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阀门加工用焊接方法,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的底部与电动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电动推杆的另一端与升降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升降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块的一端插入第一滑槽并与第一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槽开设在支撑架的一侧,所述升降板上固定连接有支撑轴,所述支撑轴的表面活动连接有旋转套,所述旋转套的表面与支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焊机箱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焊机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焊接头。
所述支撑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螺纹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一端穿过支撑板并与轴承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轴承固定连接在限位板的顶部,所述限位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的一端插入第二滑槽的内部并与第二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滑槽开设在固定板的一侧,所述固定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橡胶固定垫。
所述支撑座位于中间的位置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内壁的底部与固定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的另一端与吹风机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座位于空腔的正上方设置有承载网板,所述支撑座位于空腔的下方设置有通风网。
所述支撑座的底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一端与移动滑轮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滑轮的底部穿出凹槽并延伸至凹槽的外部。
优选的,所述焊机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控制把手。
优选的,所述电动推杆的数量有两个,且两个电动推杆顶板的中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
优选的,所述支撑轴的位置与承载网板的位置不在一条直线上。
优选的,所述旋转套的数量有两个,且两个旋转套以升降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
优选的,所述移动滑轮的数量有四个,且四个移动滑轮分别设置在支撑座的四周。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功能阀门加工用焊接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多功能阀门加工用焊接装置,通过固定板、支撑板、螺纹杆、轴承、限位板、第二滑块、第二滑槽和橡胶固定垫的设置,使阀门在焊接的时候可以更好的进行固定,解决了现有阀门焊接装置在焊接的时候不能对阀门进行固定的问题,从而避免了阀门在焊接的时候出现晃动的情况,这样使阀门焊接的质量可以更好。增加连接安装稳定性,防止因为剧烈震动造成松动,有效提升了整体稳定性的同时也可以提供有效的缓冲和减震功能;有效从两侧提供倾斜方向的支撑和减震,同时也增加了整体安装面积;负载过大发生阻转现象时,在切割磁场的作用下,导致间隙变大,从而传动的扭矩减小,可以很好的保护该装置,避免处于较大阻力下转动,使该装置具有实用性增强的效果。使得转子间形成的气隙大小改变,进而达到了无级调速的目的;通过磁场之间相互作用力,驱动负载轴转动,从而实现了非接触的扭力传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邓飞,未经郑邓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423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压力锅的弹簧微起式泄压阀
- 下一篇:煮面升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