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调控油藏内源微生物厌氧产乳化剂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27401.6 | 申请日: | 2017-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2971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9 |
发明(设计)人: | 钱钦;冯云;林军章;宋欣;谭晓明;丁明山;段传慧;王静;宋永亭;曹嫣镔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22 | 分类号: | E21B43/22;C09K8/582 |
代理公司: | 11368 北京世誉鑫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郭官厚<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257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控 油藏 内源 微生物 厌氧产 乳化剂 方法 | ||
1.一种调控油藏内源微生物厌氧产乳化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试验油藏的筛选
油藏的筛选标准为:油藏温度小于90℃、渗透率大于100×10-3μm2、地层水矿化度<100000mg/L、原油粘度小于5000mPa·s;
(2)厌氧产乳化剂的激活剂初筛
取试验油藏的油井产出液样品,将产出液样品用滤纸过滤,收集过滤后的水样用于激活剂配制;设计实验表,根据实验表确定出厌氧产乳化剂的激活剂配方;各激活剂配方首先进行亨盖特厌氧操作除氧,然后分装至厌氧瓶中,121℃灭菌20min;取油井产出液样品40mL接入上述已除氧和灭菌的160mL厌氧培养基中;在试验油藏温度下静置培养15-20d,培养时间结束后取培养液检测乳化指数,根据乳化指数的大小筛选出1-2组激活剂配方;
(3)厌氧产乳化剂的激活剂复筛
厌氧产乳化剂的激活剂复筛,具体方法如下:填装与试验油藏渗透率相同的填砂岩心;岩心抽真空、饱和除氧的试验油藏地层水,计算岩心的PV;饱和试验油藏脱水脱气原油,岩心加压至试验油藏的压力,将加压后的岩心置于恒温箱中,恒温箱的温度为试验油藏的温度,静置5~7d;岩心一次水驱,试验用水为除氧的地层水,一次水驱至岩心产出液含水率与试验油藏油井平均含水率相同为止,计算一次水驱采出程度;注入严格厌氧并灭菌的初筛激活剂0.3PV后培养10~15d;进行二次水驱,试验用水为除氧的地层水;取样分析乳化指数和计算提高采收率值,筛选出乳化指数高于90%,且提高采收率值大于20%的激活剂配方;
(4)厌氧产乳化剂的激活剂注入量的确定
厌氧产乳化剂的激活剂注入量的确定,具体方法如下:填装与试验油藏渗透率相同的填砂岩心;岩心抽真空、饱和除氧的试验油藏地层水,计算岩心的PV;饱和试验油藏脱水脱气原油,岩心加压至试验油藏的压力,将加压后的岩心置于恒温箱中,恒温箱的温度为试验油藏的温度,静置5~7d;岩心一次水驱,试验用水为除氧的地层水,一次水驱至岩心产出液含水率与试验油藏油井平均含水率相同为止,计算一次水驱采出程度;注入严格厌氧并灭菌的复筛激活剂0.1~0.3PV后培养15~30d;进行二次水驱,试验用水为除氧的地层水;取样分析乳化指数和计算提高采收率值,乳化指数和提高采收率值均最大对应的注入量确定为激活剂的注入量;
(5)现场试验及效果评价
向试验油藏的注水井注入上述复筛后厌氧产乳化剂的激活剂,注入速度为6m3/h~8m3/h,试验结束后评价乳化指数和计算提高采收率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控油藏内源微生物厌氧产乳化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亨盖特厌氧操作除氧,具体方法如下:向配制好的每1L激活剂中加入1mL刃千青指示剂,煮沸,通氮气继续煮至指示剂的颜色褪去,待温度降至室温后用氮气保护分装至厌氧瓶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调控油藏内源微生物厌氧产乳化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乳化指数,其检测方法如下:在试管中加入培养液和液体石蜡各5mL,在微型漩涡混合仪上高速震荡2-5min,静置12-24h,读取乳化指数E24,E24=乳化层体积/总有机相体积×100%。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调控油藏内源微生物厌氧产乳化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厌氧产乳化剂的激活剂由有机碳源、非硝酸盐型的氮源、磷源和半胱氨酸组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调控油藏内源微生物厌氧产乳化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碳源、非硝酸盐型的氮源、磷源和半胱氨酸质量浓度分别为1-3g/L、1-2g/L、0.5-1.5g/L和0.1-0.5g/L。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调控油藏内源微生物厌氧产乳化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碳源包括葡萄糖、玉米浆干粉和糖蜜中的一种,所述氮源包括蛋白胨、酵母粉和氯化铵中的一种,所述的磷源为磷酸二氢钾或磷酸氢二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2740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油井光杆动能加药装置
- 下一篇:鞭炮包装盒(福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