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及其绿色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022575.3 | 申请日: | 2017-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407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30 |
发明(设计)人: | 王雷;吴海伟;王敏;杨海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G51/04 | 分类号: | C01G51/04;H01G11/24;H01G11/30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61200 | 代理人: | 安彦彦 |
地址: | 710021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米 片状 氢氧化 及其 绿色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米级β-氢氧化钴材料及其大规模合成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及其绿色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过渡族金属族氧化物、氢氧化物具有独特的化学、物理特性,广泛应用于储能电池、水污染处理、催化合成以及传感器等领域。β-氢氧化钴价格低廉、环境友好,是一种重要的电化学活性材料。例如,其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时,具有高达3670F/g理论比容量,远高于传统的多孔碳材料与导电聚合物材料(100~1000F/g);β-氢氧化钴还可以作为制备传统钴金属氧化物、硫化物、锂离子电池用钴酸锂材料的前驱体,在系列材料制备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氢氧化钴作为电极活性物质,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存在物质转化破坏、稳定性下降的问题,借助微纳米合成技术制备结构规整、形貌尺寸可控的β-氢氧化钴材料可以很好的提高其稳定性。
目前,合成微米尺寸β-氢氧化钴的方法主要有水热法,电沉积法以及氨络合反应法。公开号为CN103911646A的专利报道了一种氢氧化钴薄膜的制备方法:其首先通过电沉积法或化学沉积法获得金属钴的薄膜,然后将玻璃的钴薄膜浸入由强碱、导电盐与表面活性剂复配的pH为10-15的电解液中进行反应,经过洗涤、干燥后,得到六边型氢氧化钴纳米颗粒相互交联而成的氢氧化钴薄膜。公开号为CN103508495A的专利报道了一种利用化学反应络合以及水热等多步骤反应制备β-氢氧化钴纳米线用于超级电容器:其首先将钴盐溶解,并在钴盐溶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得到溶液A;其次将强碱溶于水得到碱溶液B;将溶液B逐滴加到溶液A中,得到混合液C;最后,将混合液C移入水热反应釜中加热反应0.5~8小时,经固液分离、干燥得到β-氢氧化钴纳米线。公开号为CN105439212A的专利提供了一种电池级氢氧化钴的制备方法,其主要以氨水溶液为底液,将氢氧化钠溶液、钴盐溶液、氨水溶液和氮气并流加入到所述底液中反应得到氢氧化钴。但上述多种合成之制备氢氧化钴的方法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水热法存在不适宜大批量生产、设备昂贵、能耗大等问题;电沉积法存在可重复性差、反应影响因素复杂、产物杂质较多等问题;氨络合反应法往往合成步骤、化学品试剂添加繁多,强碱对合成设备存在腐蚀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及其绿色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的绿色制备方法,在搅拌下,将2-甲基咪唑水溶液加入钴源水溶液中,然后在20~50℃下,搅拌3~6h,反应结束后离心分离并用去离子水洗,最后干燥,获得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其中,钴源与2-甲基咪唑的摩尔比为(10~20):1。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钴源为硝酸钴、氯化钴或硫酸钴。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钴源水溶液的浓度为4mg/mL~8mg/mL。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2-甲基咪唑水溶液的浓度为10mg/mL~20mg/mL。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搅拌的速度均为100~1000转/分。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干燥在真空下进行,并且干燥的温度为60℃,时间为6h。
一种微米级片状β-氢氧化钴,β-氢氧化钴呈六角片状,并且粒径为0.4μm~2μ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通过控制水溶液中Co2+离子与2-甲基咪唑生成络合物的浓度,使其处于生成Co的金属配合物(ZIF-67)的最小成核浓度之下,防止溶液中生成ZIF-67,有效降低溶液中Co2+的有效浓度,从而显著降低Co(OH)2晶核的生长速率,使Co2+在Co(OH)2晶核表面的沉积倾向于随机六角密集排布,形成片状结构。本发明提出一种微米级片状β-Co(OH)2材料及其大规模绿色制备方法,整个合成工艺操作简单,成本低,稳定性好,安全可靠。
进一步的,合成过程中仅使用三种原料,其中去离子水作为溶剂,硝酸钴、氯化钴或硫酸钴作为钴源,2-甲基咪唑作为络合碱源,并且在室温下可以进行反应,制备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
采用该方法得到的微米级片状β-Co(OH)2粒径为0.4μm~2μm且呈六角片状,可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以及钴金属氧化物、硫化物、锂离子电池用钴酸锂材料的前驱体。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技大学,未经陕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2257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