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渣油加氢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12968.6 | 申请日: | 2017-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058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施瑢;戴立顺;刘涛;邵志才;邓中活;聂鑫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45/00 | 分类号: | C10G45/00;C10G47/02;C10G47/12;C10G4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渣油 加氢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渣油加氢领域,公开了一种渣油加氢的方法,包括:在加氢处理条件下,将原料渣油引入至含有至少一个加氢反应器的加氢单元中以与其中的渣油加氢催化剂接触而进行加氢反应,当所述加氢单元中的任一加氢反应器的压降达到压降上限时,将加氢反应中的所述原料渣油切换为清洗油以进行清洗处理,直至压降下降到正常范围内时,再清洗t时间,然后将所述清洗油切换回所述原料渣油并继续进行所述加氢反应。通过采用本发明的前述方法进行渣油加氢时,能够及时将加氢反应器的压降返回至正常范围内,减缓加氢处理催化剂的结焦,从而延长装置的运转周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渣油加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降低反应器压降的渣油加氢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车用燃料指标的不断提升以及原油重质化、劣质化趋势的不断加剧,提高原油加工深度已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其中,渣油加氢技术备受关注,新建装置的数量也迅速增加。
固定床渣油加氢处理因其原料的特殊性,一般不对催化剂进行再生利用。然而,在固定床渣油加氢处理过程中,催化剂的用量多且价格昂贵,占生产成本费用的14%以上。因此,合理使用催化剂,延长工业装置的运转周期将有利于降低运转费用,催化剂的使用寿命也是制约渣油加氢装置长运转周期的瓶颈。
工业加氢装置在生产过程中,随着运转时间的延长,催化剂由于结焦、金属沉积或中毒等原因,反应活性不断下降。为了维持一定的反应苛刻度(如脱硫率),可以采取降低进料量或者提高反应温度的方法来实现,例如,工业生产中一般的方法是逐步提高反应温度。
典型的运转时间和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可分为三个部分,即运转初期的快速失活、运转中期的平缓失活和运转末期的加速失活。初期的快速失活,是由易生焦物质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并进一步生成焦炭而引起的;中期的平缓失活,焦炭在催化剂上的沉积达到了稳定,失活主要由于金属硫化物在催化剂上的积累所致,这一阶段的长度决定着整个运转周期的长短;最后阶段的快速失活,产生与大量焦炭和金属的沉积而引起的孔阻塞。
进一步地,固定床渣油加氢装置运转周期一般为6个月到2年。影响运转周期的因素除了催化剂失活外,还包括反应器中出现热点和压降升高等因素。当压降达到一定值后,将以指数方式迅速增高,最终达到或超过设计允许值而被迫降低处理量,甚至停工。
除了悬浮于油中并能通过机械过滤器的粉状硫化铁、其他无机颗粒和焦粉在催化剂床层上部的沉积可以造成压力升高外,焦炭和金属在床层内的沉积,使催化剂床层的流通面积减少也是装置床层压力上升的主要原因。原料油中的大部分金属沉积在催化剂上,导致催化剂床层出现偏流,使床层出现热点,促进结焦反应。由于金属的沉积和炭的生成积聚,导致床层的局部偏流,随着金属和炭的沉积量的增加,反应器内流体偏流加剧,使催化剂床层局部反应加剧,反应热得不到及时带走,最终在催化剂床层形成热点,使催化剂板结失活,催化剂床层压差逐渐升高,此现象在反应物性质差的前置反应器中更容易产生。
CN1393515A公开了一种渣油加氢处理方法,是在重渣油加氢反应系统中的第一个反应器增设一个或多个进料口,当一反催化剂床层压降达到限定值时,依次改用下一个进料口。该工艺可以有效地防止床层压降和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CN1621142A公开了一种延缓压降上升的加氢反应器及方法,物流在反应器内先由一个方向流动,当压差为0.2-0.6MPa时,将物流方向改为与原方向相反的方向,如此类推直至达到设计最大压差或停工。该反应器及方法可以克服反应器的堵塞和压降的上升,延长渣油加氢装置的操作周期。
CN103059927A公开了一种重质油品的加氢处理方法,当第一加氢反应器内的压降达到压降上限或反应器内出现热点时,将油品和氢气直接从第二加氢反应器引入,该方法可以充分利用所有催化剂的活性,增长了渣油加氢装置的运转周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129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