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将车顶板连接到车辆的侧面元件的按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003553.2 | 申请日: | 2017-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54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迈克尔·沃特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特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4 | 分类号: | B23K3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8 | 代理人: | 杨帆 |
地址: | 德国科隆亨利***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顶 接到 车辆 侧面 元件 按压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第一部件、优选车顶板(2)按压到附加部件、优选车辆侧面部件(3)上的按压装置(1),其中用于将第一部件按压到附加部件上的力元件(6)布置在壳体(4)中。提出除了力元件(6)之外,可以相对于壳体(4)移动的压力元件(7)布置在壳体(4)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车顶板连接到车辆的侧面元件的按压装置。该按压装置适用于将第一部件、优选地车顶板按压到附加部件、优选车辆侧面部件上,其中用于将第一部件按压到附加部件上的力元件布置在壳体中。
背景技术
特别是在机动车工业中,平面部件被连接到其它部件。在这种情况下,这可以是例如连接到车辆侧面部件的车顶板。这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钎焊连接或焊接连接实现。车顶板可以由钢板或轻金属板形成。车辆侧面部件也可以由钢或轻金属制成。例如,在钎焊连接的情况下,为了能够实现所需的钎焊质量或焊接质量,需要旨在彼此连接的元件的良好配合。原则上,车顶板在这种情况下放置在侧面部件上的支撑件上,其中,为了能够以所需的质量产生随后的钎焊连接,仅仅0.3mm的最大间隙是可接受的。当然,该最大可能的间隙尺寸并不总是被遵守,因此已经开发了实现最大可能间隙尺寸的措施。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的问题涉及不可能总是在相同位置重复发生,而是随机地在不同的位置发生的偏差。此外,由于过大的压力作用,金属片可能会以这种起伏的方式变形,尽管仍然可能实现足够的钎焊连接,但是车顶板仍然严重变形,使得特别是在机动车行业中这种部件被丢弃。
DE 100 61 309 A1中公开了一种通用按压装置。该技术用于使用接合夹持器将车顶板接合到车辆车身的侧壁。接合夹持器包括具有多个吸力夹持器的机器人引导框架和布置在周边上并作用在接合部件上的按压装置。按压装置具有布置在壳体中的压力软管。利用这些被布置在两侧并且沿着连接缝延伸的压力软管,车顶板的纵向边缘旨在被压靠在侧壁上的支撑件上,其中旨在防止对车顶板的残余变形或损坏。在整个车顶长度上延伸的压力软管确保在任何地方保持一致并且符合预防变形的压力,但另一方面不能确保车顶板在侧壁的支撑件上的可靠邻接。在通过激光钎焊将车顶板连接到侧壁之后,由于间隙形成而造成的该不充足的压力可能会导致问题,特别是如果车身的侧面部件具有位置公差。在这种情况下,钎焊连接可能是不足够的。
EP 1 599 378 B1还涉及将车顶板接合到车辆侧面部件。在这种情况下,代替压力软管,在接合夹持器上设置有压力杆。压力杆适合于接合轮廓,由此沿着整个接合轮廓与精确间隙的可靠邻接是可能的。压力杆被细分成多个杆段,由于每个单独的段的具体构造,使得能够存在适合于接合轮廓的更精确的形状。杆段附加地以灵活方式彼此独立地支撑。
WO2006/082349A1还公开了一种按压装置,通过该装置,可以用车辆侧面部件按压车顶板。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大量的按压装置,使得可以在车顶板的不同位置处施加不同的压力。
从现有技术的观点出发,将车顶板按压到车辆侧面部件上的按压装置仍然留有改进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使用简单的手段以这样的方式改进背景技术中所提及类型的按压装置,即,总是能够实现两个旨在连接的部件之间充分实质接合连接。同时,车顶板的可允许变形或起伏旨在能够独立于生产公差而进行调节。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具有以下说明书所阐述的特征的按压装置实现。
应当注意,以下描述中单独地陈述的特征和措施可以以任何技术上有利的方式彼此组合并且陈述了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说明书特别地结合附图附加地表征和指定了本发明。
根据本发明,陈述了一种按压装置,通过该按压装置可以将第一部件压靠在附加部件上。第一部件可以例如是下文提及的车顶板,其中附加部件可以例如是下文提及的车辆侧面部件。按压装置具有布置在壳体中的力元件。根据本发明,除了力元件之外,可以相对于壳体移动的压力元件布置在壳体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特有限公司,未经福特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00355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