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宽扫描角度的折合式反射阵多波束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91263.7 | 申请日: | 2017-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1920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10 |
发明(设计)人: | 洪伟;胡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1/38 | 分类号: | H01Q1/38;H01Q1/50;H01Q15/14;H01Q15/24;H01Q19/10;H01Q21/00;H01Q21/29 |
代理公司: | 32204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饶欣 |
地址: | 210009***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扫描 角度 折合 反射 多波束天线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宽扫描角度的折合式反射阵多波束天线,包括三个子折合式反射阵多波束天线,分别为位于左边的左射折合式反射阵天线、位于中间的正射折合式反射阵天线和位于右边的右射折合式反射阵天线。本发明实现空间分集、频率复用等功能;高增益波束覆盖角度范围大,克服了大覆盖角度天线增益低、高增益天线覆盖角度小的传统天线缺点;具有刨面低、增益高、集成度高、制作简易、成本低廉的特点;可以减少射频通道数的情况下空间扫描,在对应空间角度不需要工作时可以灵活关闭相应的射频通道,从而实现节能目的;使用了益于集成微波电路以及各种微波转接装置的基片集成波导馈电,方便在各种通信设备上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天线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宽扫描角度的折合式反射阵多波束天线。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中数据量爆炸式的增长,为了提高数据传输带宽,需要使用毫米波通信技术。而为了使得系统信号干扰噪声比提高,减轻多普勒效应,提高数据安全性,需要使用高增益的毫米波天线。而为了搜寻链路,具有一定空间覆盖范围的高增益多波束天线成为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的核心部分。这种多波束天线可以使得多个波束同时存在并且独立工作,可以提高频率复用和系统容量。常见的多波束天线的设计方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通过无源方式实现多个波束,如使用巴特勒矩阵或者诺顿矩阵对阵列天线进行馈电,这种设计方法的缺点是馈电网络复杂庞大,插入损耗大。一种是使用有源电路实现多波束,主要是模拟相控阵和数字多波束阵。这种设计方法的缺点是射频通道数多,造价高。一种是通过透镜偏焦实现多波束。缺点是天线覆盖范围受限于波数个数和波束宽度。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降低射频通道数和成本,提高天线覆盖范围的宽扫描角度的折合式反射阵多波束天线。
技术方案:为达到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述的宽扫描角度的折合式反射阵多波束天线,包括三个子折合式反射阵多波束天线,分别为位于左边的左射折合式反射阵天线、位于中间的正射折合式反射阵天线和位于右边的右射折合式反射阵天线。
进一步,所述三个子折合式反射阵多波束天线均包括极化栅和反射阵,极化栅通过在单层印制板上印制固定间隔的金属条带制作而成,反射阵通过包含三层金属层的双层印制板制作而成,三层金属层中,顶层金属层印制馈源的辐射贴片以及反射阵贴片,三个子折合式反射阵多波束天线的反射阵贴片的排列方式不同。
进一步,三层金属层中,中间金属层和底层金属层之间通过金属化过孔组成基片集成波导,对所述馈源的辐射贴片进行馈电。
进一步,还包括基片集成波导转接地共面波导接口。
进一步,所述反射阵与极化栅之间通过尼龙柱进行支撑,使得反射阵与极化栅之间的距离保持为焦距的一半。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公开的这种新型天线很好的实现了在空间中同时具有高增益的多个波束指向,实现空间分集、频率复用等功能;
2)本发明公开的这种新型多波束天线的高增益波束覆盖角度范围大,克服了大覆盖角度天线增益低、高增益天线覆盖角度小的传统天线缺点;
3)本发明公开的这种新型折合式反射阵多波束天线相对于传统的多波束天线具有刨面低、增益高、集成度高、制作简易、成本低廉的特点;
4)相对于传统相控阵或者全数字多波束天线,本发明可以减少射频通道数的情况下空间扫描,并且由于不同的射频通道对应的天线主瓣覆盖不同的空间角度,所以在对应空间角度不需要工作时可以灵活关闭相应的射频通道,从而实现节能目的;
5)本发明公开的这种新型天线,使用了益于集成微波电路以及各种微波转接装置的基片集成波导馈电,方便在各种通信设备上使用。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9126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