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H‑X形肋片管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82003.3 | 申请日: | 2017-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478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2 |
发明(设计)人: | 李斌;王启杰;梁学东;曹绛敏;时标;张锡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能南京金陵发电有限公司;上海和衡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1/30 | 分类号: | F28F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迎硕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12 | 代理人: | 张群峰,吕良 |
地址: | 21001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形肋片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涉及一种烟气换热器的传热管。
背景技术
目前,圆管或椭圆基管的“H”形肋片传热管广泛应用在各类烟气换热器中,其具有抗磨损、抗积灰性能良好、流动阻力小、功耗低、结构紧凑等优点。
但是,相对其他类型的肋片传热管,“H”形肋片传热管的传热效率亟待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传热管,其能克服现有技术的某种或某些缺陷。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传热管,包括:
基管;以及
固定在基管外周表面上的多对肋片,所述多对肋片沿基管轴向隔开布置,
其中每个肋片具有第1端平面部、过渡部和第2相对端平面部,第1端平面部与第2相对端平面部相互平行但不共面并通过过渡部相互连接,
每对肋片包括第一侧肋片和第二相对侧肋片,相邻肋片对的第一侧肋片的第1端平面部相互平行并间隔距离C并且第二相对侧肋片的第1端平面部也相互平行并间隔距离C,第一侧肋片的过渡部与第二相对侧肋片的过渡部的倾斜或弯曲方向相反,
每个肋片通过设置在过渡部上的弧形缺口无缝接合在基管外周表面上。
根据第一方面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每对肋片中,第一侧肋片的第1端平面部与第二相对侧肋片的第2相对端平面部共面,第一侧肋片的第2相对端平面部与第二相对侧肋片的第1端平面部共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另一种传热管,包括:
相互平行并且隔开布置的两个基管;以及
固定在所述两个基管外周表面上的多对肋片,所述多对肋片沿基管轴向隔开布置,
其中每个肋片具有第1端平面部、第1过渡部、中间平面部、第2过渡部和第2相对端平面部,其中第1端平面部通过第1过渡部连接于中间平面部,第2相对端平面部通过第2过渡部连接于中间平面部,第1端平面部和第2相对端平面部共面并与中间平面部相互平行但不共面,
每对肋片包括第一侧肋片和第二相对侧肋片,相邻肋片对的第一侧肋片的第1端平面部相互平行并间隔距离C并且第二相对侧肋片的第1端平面部也相互平行并间隔距离C,第一侧肋片的第1过渡部与第二相对侧肋片的第1过渡部的倾斜或弯曲方向相反,第一侧肋片的第2过渡部与第二相对侧肋片的第2过渡部的倾斜或弯曲方向也相反,
每个肋片通过设置在第1过渡部和第2过渡部上的弧形缺口无缝接合在相应的基管外周表面上。
根据第二方面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每对肋片中,第一侧肋片的第1端平面部和第2相对端平面部与第二相对侧肋片的中间平面部共面,第一侧肋片的中间平面部与第二相对侧肋片的第1端平面部和第2相对端平面部共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对于每个肋片,过渡部均可以为平面过渡部,与第1端平面部和第2相对端平面部分别形成相应的钝角夹角。但是,根据应用场合例如需要进一步增加换热面积的场合,过渡部也可以形成波纹(板)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每对肋片在基管横截面上的投影整体可以形成四边形外轮廓。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每对肋片在基管横截面上的投影整体形成矩形外轮廓。这种情况下,每个肋片均可以通过弯折相同尺寸的矩形钢片(并随后冲出一致的弧形缺口)而形成相同形状。另外,每对肋片的第一侧肋片和第二相对侧肋片在基管横截面上的投影之间的最小间距W可以等于或大于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相邻肋片对之间的距离C(例如10~50毫米间距)大于每个肋片自身的起伏高度D。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每个肋片的第1端平面部、第2端平面部均与基管的横截面平行。
根据本发明的不同具体实施例,基管主体通常可以是具有圆形或椭圆形横截面的传热直管。
由于本发明这种翅片或肋片管沿基管轴线或轴向看的形状颇象英文字母“H”,而沿肋片长边俯视二片肋片重叠形状又类似英文字母“X”的排列,故称之为“H-X”形肋片,整根传热管也就可以称之为“H-X”形肋片管或交错肋片管。
与应用现有“H”形肋片管的烟气换热器相比,应用本发明的“H-X”形肋片管的烟气换热器除了继承原有的抗磨损、防积灰的性能外,还具有下列显著优点:
(1)换热效率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能南京金陵发电有限公司;上海和衡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华能南京金陵发电有限公司;上海和衡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820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