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实现废水同步去除氨氮和总氮的水处理填料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80165.3 | 申请日: | 2017-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2097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6 |
发明(设计)人: | 阮贇杰;许忠斌;丁雪燕;周凡;齐皖河;朱松明;史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3/10;C02F3/3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林松海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套层 内嵌 去除 氨氮 总氮 水处理填料 嵌套结构 共混 废水 低密度聚乙烯 废水处理设施 工艺参数选择 纳米碳酸钙粉 微生物聚集 玄武岩纤维 表面紊流 丁二醇酯 孔洞结构 缺氧环境 容积负荷 水力剪切 同步完成 有效缓解 运行成本 交替的 聚丁酸 微好氧 氮磷 发泡 富氧 改性 好氧 毛发 竹粉 延伸 矛盾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实现废水同步去除氨氮和总氮的水处理填料,填料整体呈圆柱形的嵌套结构,分为外套层和内嵌层,外套层由外套层物料发泡共混形成,所述外套层物料包括低密度聚乙烯LDPE、玄武岩纤维、纳米碳酸钙粉,内嵌层由内嵌层物料共混形成,所述的内嵌层物料包括聚丁酸丁二醇酯PBS和改性竹粉;所述嵌套结构使外套层存在可供微生物聚集的孔洞结构、向外延伸的毛发状结构,在好氧及高水力剪切条件下,形成表面紊流环境,并使内嵌层处于交替的富氧‑微好氧‑缺氧环境。本填料可同步完成氨氮和总氮的去除,其运行成本相对较低,可原位提升废水处理设施的单位氮容积负荷,并可有效缓解实际工艺运行的中氮磷同步去除的工艺参数选择矛盾。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确切的说涉及一种可实现废水同步去除氨氮和总氮的水处理填料。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工农业废水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实现废水的完全达标处理排放势在必行。然而,由于处理过程不同种类功能菌群存在特性差异,导致其相关运行过程需提供“空间”或“时间”区别以满足上述差异。在“空间”差异上,典型如A/O、A2O工艺,通过分开设置好氧池、缺氧池、厌氧池等,实现硝化菌(氨氮去除)与反硝化菌(总氮去除)的单独生长。在“时间”差异上,典型如SBR工艺,通过在唯一处理池内不同时间段的曝气和停曝操作,产生时间序列差异的好氧段、缺氧段和厌氧段,从而满足硝化菌(氨氮去除)与反硝化菌(硝酸盐氮去除)的生长。
然而,上述工艺虽已在生产实践中大量运行,但其仍面临一定局限。如A/O等工艺需设置不同处理池,导致占地面积相对较大,不利于旧设施提标改造;而SBR工艺则对运行管理的人员素质操作水平要求较高。此外,由于不同的功能微生物的自身生理特性差异,如自养型的硝化菌,异养型的反硝化菌等世代时间较长;而除磷菌世代时间较短,则在具体的工艺运行上为实现脱氮除磷仍面临参数选择矛盾。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废水处理的污泥工艺上增加生物膜成为一种可行方案。生物膜工艺是一种依靠提供载体,使微生物在其上聚集生长为生物膜而实现废水强化处理的工艺。其典型工艺为生物接触氧化、移动床生物膜工艺(MBBR)等。但目前已有的填料或功能相对单一,基本采用如聚乙烯等材料制作好氧处理填料,实现硝化(氨氮去除)的功能;或在机械强度及成本控制方面尚不理想,如采用天然有机物(如淀粉等)及可降解聚酯(聚乳酸、聚己内酯等)实现反硝化功能(总氮去除)。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可实现废水同步去除氨氮和总氮的水处理填料,该填料可有效提升废水处理设施的单位氮容积负荷,同步完成氨氮和总氮的去除,其运行成本相对较低,并可有效缓解实际工艺运行的中氮磷同步去除的工艺参数选择矛盾。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可实现废水同步去除氨氮和总氮的水处理填料,填料整体呈圆柱形的嵌套结构,分为外套层和内嵌层,外套层由外套层物料发泡共混形成,所述外套层物料包括低密度聚乙烯LDPE、玄武岩纤维、纳米碳酸钙粉,内嵌层由内嵌层物料共混形成,所述的内嵌层物料包括聚丁酸丁二醇酯PBS和改性竹粉;所述嵌套结构使外套层存在可供微生物聚集的孔洞结构、向外延伸的毛发状结构,在好氧及高水力剪切条件下,形成表面紊流环境,并使内嵌层处于交替的富氧-微好氧-缺氧环境。
所述的外套层直径8mm,高度10mm;内嵌层直径4mm,高度10mm。
所述的外套层物料按质量采用聚乙烯LDPE 55-75份、纳米碳酸钙粉10-18份、玄武岩纤维10-20份、硅烷偶联剂2-3份、偶氮二甲酰胺(发泡剂)2-4.5份,尿素(助发泡剂)0.5-1份。
所述的内嵌层物料按质量采用聚丁酸丁二醇酯(PBS)30-70份,400目改性竹粉30-50份,单烷氧基焦磷酸酯(偶联剂)2-3份,次亚磷酸(热稳定剂)0.5-1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8016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