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1-丙烯-1;3-磺酸内酯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74354.X | 申请日: | 2017-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660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3 |
发明(设计)人: | 安峰;赵庆云;宁延生;刘大凡;张冬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金牛电源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327/04 | 分类号: | C07D32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0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磺酸内酯 丙烯 制备 过滤 丙烷磺酸内酯 粗品 去离子水洗涤 活性炭脱色 氯气 产品纯度 低温结晶 反应流程 减压精馏 消去反应 有机溶剂 反应器 反应物 三乙胺 引发剂 有机相 提纯 高纯 淋洗 收率 一氯 浓缩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1‑丙烯‑1,3‑磺酸内酯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将反应物1,3‑丙烷磺酸内酯与氯气一起通入微反应器中,加入引发剂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生成中间产物一氯代1,3‑丙烷磺酸内酯。减压精馏提纯后与三乙胺在有机溶剂中进行消去反应,过滤、淋洗得到1‑丙烯‑1,3‑磺酸内酯粗品。粗品经去离子水洗涤后分相,有机相用活性炭脱色后过滤、浓缩,低温结晶,过滤、干燥后得到高纯1‑丙烯‑1,3‑磺酸内酯。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毒性小、反应流程短、收率高、产品纯度高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材料制造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1-丙烯-1,3-磺酸内酯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1-丙烯-1,3-磺酸内酯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和锂离子电池添加剂。1-丙烯-1,3-磺酸内酯添加到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能在锂离子电池正、负极表面形成稳定的SEI膜,能抑制溶剂分子在负极的共嵌和还原分解,从而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和高温性能,并且可以防止电池高温气胀。
专利公开号为CN101456856的申请文献公开了一种1-丙烯-1,3-磺酸内酯的制备方法,通过用丙炔醇与碱金属亚硫酸盐进行加成反应,酸化提纯后进行酯化环合反应得到最终产品。整个流程不仅配套工序繁琐、副产物多,而且单步反应收率低,并且主要原料丙炔醇为剧毒化学品,有较大的安全风险。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原料毒性小、收率高,且产品纯度高的1-丙烯-1,3-磺酸内酯的制备方法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1-丙烯-1,3-磺酸内酯的制备方法,具体是由1,3-丙烯磺酸内酯和氯气制备氯代中间体,再通过消去反应制备1-丙烯-1,3-磺酸内酯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1-丙烯-1,3-磺酸内酯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1,3-丙烷磺酸内酯、引发剂和氯气通入微反应器中,一定温度下,通过流速控制物料在微反应器中的反应时间,微反应器出口得到中间体一氯代-1,3-丙烷磺酸内酯;
中间体一氯代-1,3-丙烷磺酸内酯经减压精馏提纯后,用碳酸酯类溶剂溶解并加入少量稳定剂,在一定的温度下搅拌下滴加三乙胺,滴加完毕反应一定时间后过滤、淋洗去除副产物三乙胺盐酸盐。滤液中加入一定量去离子水,充分搅拌后静置分相,有机相经活性炭脱色后减压浓缩去除60-90%的溶剂,降温结晶后过滤,晶体经真空干燥后得到1-丙烯-1,3-丙烷磺酸内酯。
其反应方程式如下: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1-丙烯-1,3-磺酸内酯的制备方法中,1,3-丙烷磺酸内酯和氯气的加入量之比为1∶0.7~1.5,反应温度为60℃~120℃,物料在微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为1~10min。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1-丙烯-1,3-磺酸内酯的制备方法中,中间体一氯代-1,3-丙烷磺酸内酯的减压精馏条件为150℃、100Pa、回流比为5,且取95℃~105℃的馏分。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1-丙烯-1,3-磺酸内酯的制备方法中,用于溶解中间体一氯代-1,3-丙烷磺酸内酯的碳酸酯类溶剂的量为一氯代1,3-丙烷磺酸内酯质量的2~3倍。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1-丙烯-1,3-磺酸内酯的制备方法中,所加入的稳定剂为2,6-二叔丁基对甲酚,且所述稳定剂的加入量为一氯代1,3-丙烷磺酸内酯质量的0.2~2%。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1-丙烯-1,3-磺酸内酯的制备方法中,三乙胺的用量与一氯代1-丙烯-1,3-磺酸内酯加入量之比为1~2∶1,反应温度为50℃~90℃,反应时间为4-12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金牛电源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天津金牛电源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7435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