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对点径向测量长岩心夹持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68720.0 | 申请日: | 2017-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913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4 |
发明(设计)人: | 闫长辉;曽琳娟;郑军;田园媛;侯大力;王可可;陈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04 | 分类号: | G01N27/04 |
代理公司: | 成都弘毅天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1230 | 代理人: | 杨保刚 |
地址: | 610059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径向 测量 岩心 夹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气实验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剩余油气分布的测量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多对点径向测量长岩心电阻率的长岩心夹持器。
背景技术
目前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大部分油气藏已经进入开发后期,剩余油气的挖潜一直是油气行业的热点和难点。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是剩余油气挖潜的重要手段,其基础在于足够完备的地质及油气资料,然而目前的技术条件无法满足。现场利用注水后闷井期间压降试井技术,该技术基于物质平衡原理,结合多轮次试井数据求解油气田区块的含油气饱和度,但由于试井解释方法需要一系列的假设条件,导致该方法也具有局限性。
基于此,实验手段成为剩余油气挖潜的最具代表性的技术方法。实验室内测量技术发展了声、光、电等多种手段测量岩心水驱油过程中的油气饱和度,主要包括超声脉冲重合法、陆地声呐法、核磁共振技术、计算机层析(CT)技术、氯能法和电阻率测井等方法和技术。其中电阻率方法由于其原理易理解,设备易操作而得到广泛应用。常规电阻率仪在岩心两端接探针,通过测量水驱油过程中不同时刻的电阻率而得到一条电阻率曲线,通过解释可得到水驱油过程中不同时刻的油水饱和度,局限在于无法测量岩心不同段的饱和度变化,因此不能得到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对点径向测量岩心电阻率的长岩心夹持器,通过多对点测量长岩心径向电阻率,解决现有电阻率仪岩心夹持器无法测量水驱油过程中沿岩心长度各段油水分布的局限。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多对点径向测量长岩心夹持器,包括夹持器筒体、橡胶套、岩心室托架、堵头系统、测量系统和围压泵,所述夹持器筒体位于岩心夹持器的最外围,橡胶套设置于夹持器筒体的内部,且夹持器筒体和橡胶套之间形成环空的围压腔,橡胶套包裹构成岩心室,所述岩心室托架为多个设置在岩心室底部,所述堵头系统包括进口端堵头和出口端堵头,进口端堵头和出口端堵头分别位于岩心夹持器的两端,用于封堵岩心夹持器的岩心室,所述测量系统包括绝缘套、饱和度探针和径向测点,夹持器筒体表面径向相对开设有小孔,所述绝缘套与径向测点相配合后共同与小孔连接,饱和度探针设置在绝缘套内,且饱和度探针穿过橡胶套后与长岩心相连,在夹持器筒体上还设置有环压孔,所述围压泵通过管线经由环压孔与围压腔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径向测点形成对点测量,两径向测点的间距为100mm。
该长岩心夹持器共存在径向测点12对。
所述夹持器的径向测点连接有巡检仪,巡检仪处连接检测所有径向测点电阻率的电阻率检测仪。
所述进口端堵头与驱替模块的进口端连接,出口端堵头与计量模块、环压模块连接,环压孔与围压模块连接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
1、首次提出通过多对点径向测量长岩心各位置的饱和度变化信息,完善了剩余油气分布室内实验的测试方法;
2、采用长岩心,可充分模拟地层驱替环境,并可通过多个短岩心拼接,从而可方便实现不同韵律组合关系下驱替之后的油水分布规律;
3、多对点径向测量可实现长岩心不同位置的饱和度变化的监测,便于研究不同驱替条件,不同驱替流体类型,不同驱替方式下岩心内的油水分布规律。
4、夹持器可模拟现场工矿条件的长岩心所受的围压和环压。
本发明提供的多对点径向电阻率测量长岩心夹持器,通过环压孔注入液体形成围压,模拟油气藏的地层条件,驱替模块改变驱替的压力、流速与驱替方式,在水驱油过程中,可实现多点径向电阻率的实时测量,通过巡检仪与电阻率测定仪可检测到驱替过程中长岩心各位置的电阻率变化曲线,利用电阻率解释,从而明确在该类孔渗条件下的岩心在水驱油过程之后的剩余油分布位置及分布规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岩心夹持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个标记分别为:1、进口端堵头;2、橡胶套;3、夹持器筒体;4、出口端堵头;5、岩心室托架;6、绝缘套;7、饱和度探针;8、径向测点;9、围压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理工大学,未经成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6872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气敏元件性能测试装置
- 下一篇:一种有机硅凝胶灌封及检测电路板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