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热致流式能源吸霾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67550.4 | 申请日: | 2017-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517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发明(设计)人: | 徐道春;葛朝晖;马静仪;王弈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47/00 | 分类号: | B01D4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热致流式 能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净化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特别涉及一种气热致流式能源吸霾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空气污染问题愈演愈烈,随着人们对雾霾现象及其危害的认识在不断深入,人们对空气污染的治理也越来越急迫。一方面是从源头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另一方面则是对空气中已有污染物的治理。多种形式的空气净化器已被证明能有效净化被污染的空气。
目前的空气净化器主要通过使用HEPA(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高效粒子空气过滤器)滤网或高压静电集尘两种工作原理。但两种净化器都需要外界提供一定的能源,且HEPA滤网作为耗材不能重复利用,静电集尘则会产生臭氧危害人体的健康。为适应室外空气霾污染治理需求,应着手解决目前商用室内空气净化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气热致流式能源吸霾装置,能够处理室外空气中的污染物,同时净化空气的介质能够循环使用,净化过程中不产生二次污染,且装置所需能源全部来自自生获取的可再生能源。
为了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气热致流式能源吸霾装置,包括底盘、支架、水滤芯、雾化装置、半透膜和双曲线膜;
所述底盘为顶部开口的壳体,其表面设置有吸收太阳辐射的涂层,内侧底部与侧壁之间形成环形凹槽作为储水槽,其内侧底部沿周向设置有支架;所有的支架固定并形成一个主支架,所述主支架的内侧壁设置有双曲线膜;所述主支架的内侧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进行水气分离的半透膜、进行雾化的雾化装置和用于吸附污染物的水滤芯。
所述底盘为上宽下窄、顶部开口的回转体结构,其内侧底部中心向上延伸形成凸起;所述底盘的侧壁上涂有吸收太阳辐射的涂层,所述侧壁上沿周向均匀加工有安装支架的安装方孔。
所述支架的下段为直柱体,上段呈双曲线状;所述上段的表面沿背离焦点方向向外延伸形成三个支脚分别记为上支脚、中支脚和下支脚;其表面沿焦点方向并分别与上支脚、下支脚位置相对应处分别加工有上凹槽、下凹槽,所述支架的下段并位于中支脚的下方加工有中凹槽;
所述支架的下段安装在所述底盘上的安装方孔内,所有的安装方孔内均安装有一根支架;所有支架的上凹槽、中凹槽和下凹槽均朝外侧,并分别安装有上支撑圈、中支撑圈和下支撑圈进行固定;所述中支脚上方设置有半透膜;所述底盘的凸起上方设置有水滤芯,所述水滤芯的下方开口与储水槽连通。
所述底盘的储水槽上沿周向均匀加工有用于安装重力热管的安装孔,所述重力热管的上端位于安装孔上,下端埋入土壤内。
所述双曲线膜包括上内膜和下内膜,两者的内表面为光滑的双曲面,其内表面形状近似于;所述上内膜设置在所述上支脚和中支脚之间,所述下内膜设置在所述中支脚和下支脚之间。
所述半透膜为锥形半透膜,其锥底设置有雾化装置,其锥顶与水滤芯的顶端开口位置相对应并位于其正上方。
所述吸霾装置还包括主薄膜电池,其内侧填充有保温材料,安装在主支架的外侧壁上,并通过所述上支撑圈和下支撑圈将其卡住。
所述吸霾装置还包括花瓣形薄膜电池,其置于所述主支架的外表面,花瓣形薄膜电池的外表面与所述底盘的顶部开口外沿抵触配合。
所述花瓣形薄膜电池通过薄膜电池单元沿周向设置形成花瓣形,每个薄膜电池单元包括平面电池片和曲面电池片,所述平面电池片为下窄上宽的弧形板;所述曲面电池片的底端与平面电池片的顶端连接,顶端为圆弧形,所有薄膜电池单元的平面电池片顶端均朝外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中的底盘吸收能源,使底盘升温,利用空气受热后的密度差异为空气提供动力,从而在装置内外形成空气的流通;此外,通过双曲线膜内的双曲面,最大程度维持空气流动的动力,同时双曲面内侧还可使空气与水形成充分的对流,这样避免了传统净化设备使用的风机,降低了能源消耗,避免了风机噪音。
2、本发明通过在底盘内形成凸起,并通过雾化装置形成细小的水珠,实现对污染物的吸附,水经过水滤芯的过滤可循环利用,使水流回至底盘内的储水槽,通过使用循环水对空气实施净化,水的成本相较于HEPA滤网极低,且可来自于装置自身收集的天然降雨,也可最大限度实现了水的循环利用,对外界补给的依赖性低,使用是可做到免维护;同时采用水作为净化的介质,水净化的过程中,不会产生对空气的二次污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林业大学,未经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6755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