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鉴别铜片晶界和晶面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50998.5 | 申请日: | 2017-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688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3 |
发明(设计)人: | 武斌;张家宁;刘云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25 | 分类号: | G01N21/25;G01N23/203;G01N1/32;G01N1/44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赵静 |
地址: | 10008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晶界 晶面 光学显微镜 随时间变化 传统电子 加热氧化 交界区域 晶界位置 晶面指数 空间要求 速度顺序 铜片表面 颜色信息 背散射 对设备 粉色 铜片 衍射 种晶 辨别 鉴别 观察 分析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简单、高效、易行的方法来辨别铜片表面上的晶界和(111)、(110)、(100)三种晶面。该方法是将待鉴定的铜在空气中进行加热氧化,结束后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根据不同颜色的交界区域判断其晶界位置,根据颜色信息判断其晶面指数。晶面氧化速度顺序为(100)面>(110)面>(111)面,而晶面颜色随时间变化顺序为浅黄—橙黄—红色—粉色—白色—黄色。与传统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相比,本发明操作简便,节省时间,精确度高,对设备、空间要求很低,通常条件即可完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简单、高效、易行的鉴别铜片表面晶界和晶面的方法。
背景技术
铜,是一种过渡金属,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之一。其延展性好,导热性和导电性高,被广泛应用于电气、轻工、机械制造、建筑业和国防业等领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金属。铜属于面心立方晶体,铜原子分布在立方体的八个角上和六个面的中心。按照表面原子的堆积方式不同,铜的表面又可分为三种晶面,即(111)、(110)和(100)面。理论计算表明,(111)面的表面能最小,而(110)面的表面能最高,因此三个晶面之中,(110)面活性最高,(111)面最为稳定。在一些应用中例如催化反应和生长高质量石墨烯,不同晶面的性质差异会对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检测铜晶面对金属铜的基本性质的认识和高效利用至关重要。
目前,检测铜片晶面的方法主要为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Electron backscatterdiffraction,EBSD),作为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的附件。其原理是加速的电子打在样品上产生背散射电子,经过晶体表面结构衍射被探测器捕获,从而得到样品表面晶向结构。然而,仪器预约价格高昂,过程繁琐,检测、数据处理耗时长,因此,需要开发出一种简单、高效的检测铜片晶面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单、高效的检测铜片表面晶界和晶面的方法。
本发明所提供的鉴别铜片表面晶界和晶面的方法,是将待鉴定的铜在空气中进行加热氧化,结束后置于光学显微镜(OM)下进行观察,根据不同颜色的交界区域判断其晶界位置,根据颜色信息判断其晶面指数。
其中,加热温度区间为150℃-350℃,优选200℃-250℃。所述加热时间视温度而定,温度越高加热时间越短,由几秒到几十分钟(如20s-30min)。低于或高于上述温度区间也均可得到相似结果,不同之处在于温度过低所需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则反应速度过快,不易操作以及区分生成氧化物颜色。150℃下加热至可区分晶面时需要30min,而350℃下产生相同颜色区分仅需20s。当加热温度区间为200℃-250℃时,依据加热温度,时间优选20s-85s。
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铜在进行鉴别之前将其进行常压退火的步骤;所述退火的加热温度应不高于1085℃,优选1070℃-1080℃;退火时间维持10-60min。
具体退火步骤如下:将铜置于高温管式炉中,通入100-400sccm惰性气体、50-200sccm氢气,开始加热,当温度达到略低于金属铜熔点(1085℃)时退火10-60min,在相同条件下冷却至室温后取出。
所述铜在进行常压退火之前还需将其在乙醇/磷酸体系抛光液中进行电化学抛光。
所述抛光液的具体组成为:去离子水(mL)、磷酸(mL)、乙醇(mL)、异丙醇(mL)与尿素(g)按250:125:125:25:4的比例进行配比;所述电化学抛光的条件为:保持电压为5V,电流为2A,抛光时间为3min。
所述惰性气体可选择氩气、氮气等。
所述铜可以是纯铜或者是以铜为主要成分的合金、材料等。
所述铜的形状可为铜片、铜箔、铜板、铜块等,优选较薄样品,样品厚度越厚则加热时间越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5099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