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刚性封端阻泥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40888.0 | 申请日: | 2017-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2218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6 |
发明(设计)人: | 李殿权;李卫;孟祥杰;黄小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建研科之杰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83/06 | 分类号: | C08F283/06;C08F220/06;C08F212/08;C08F220/20;C04B24/26;C04B103/3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姜谧 |
地址: | 402761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刚性 封端阻泥聚 羧酸 水剂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刚性封端阻泥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方法,该减水剂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组分制成:异戊烯基聚氧乙烯醚200重量份、水150重量份、巯基乙酸4重量份、甲基丙烯酸15重量份、偶氮二异丁晴1.5重量份和苯乙烯6重量份。本发明可大幅提高聚合速率,提高合成转化率,改性封端剂所带的官能团可有效阻碍减水剂分子侧链深入泥的孔隙,增强阻泥效果,同时选择光引发产生自由基,使聚合反应可在常温或低温进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外加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刚性封端阻泥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混凝土中掺加聚羧酸减水剂,能够减小或全部避免水泥颗粒的凝聚,使被包裹于水泥絮凝结构中的拌合水被释放出来,润滑颗粒,从而在减少用水量的同时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聚羧酸作为新一代减水剂,具有掺量低、保坍性能好、混凝土收缩率低、分子结构可调性强、生产工艺简单和对环境友好等优点。现已占外加剂市场主导地位。
聚羧酸减水剂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普通的聚羧酸减水剂对混凝土骨料含泥量十分敏感。骨料是混凝土的主要成分,占混凝土体积总量的70-80%,其性质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新拌混凝土和硬化后混凝土的性能,如工作性、强度、耐久性等。
第二,普通的聚羧酸减水剂存在对不同水泥体系相容性问题。同一种聚羧酸减水剂用于不同水泥体系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分散性及分散性保持能力,不仅初始流动度不同,流动度随时间变化规律也不相同。
第三,普通的聚羧酸减水剂存在对混凝土工作性经时损失较大的问题。混凝土是由多种材料复合而成的,聚羧酸减水剂存在与其他原材料之间的适应性问题,普通的聚羧酸减水剂与不同原材料之间的适应性较差,表现出混凝土经时损失较大,影响其正常施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刚性封端阻泥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刚性封端阻泥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方法,由如下原料组分制成:分子量为1950~2800的聚醚单体180~260重量份、水150~210重量份、链转移剂4~6重量份、烯类单体15~28重量份、光引发剂1.5~3重量份和刚性封端剂苯乙烯5~10重量份。
具体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180~260重量份分子量为1950~2800的聚醚单体和150~210重量份水加入到反应釜中,在常温(2~35℃)下搅拌混合溶解;上述聚醚单体为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或异戊烯基聚氧乙烯醚;
(2)向步骤(1)所得的物料中一次性加入4~6重量份链转移剂和15~28重量份烯类单体,搅拌5~10min后,打开紫外光高压汞灯,波长调至320~220nm进行预聚合25~40min,接着关闭紫外光高压汞灯,老化1~2h;上述烯类单体为丙烯酰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羟甲酯和丙烯酸羟乙酯中的至少一种;
(3)向步骤(2)所得的物料中加入1.5~3重量份光引发剂和5~10重量份刚性封端剂苯乙烯,搅拌溶解完全后打开紫外光高压汞灯,波长调至400~345nm进行封端处理1~2h,接着关闭紫外光高压汞灯,在40℃以下保温1~2h进行聚合反应,然后用碱溶液中和至pH=6.8~7.2,即制得所述刚性封端阻泥聚羧酸减水剂。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的平均分子量为1964~2756,其结构式为:其中n=43~61。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异戊烯基聚氧乙烯醚的平均分子量为1980~2772,其结构式为:其中n=43~61。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链转移剂为巯基乙酸、巯基丙酸、异丙醇或次磷酸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建研科之杰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建研科之杰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408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