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化硅酸钙早强剂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31406.5 | 申请日: | 2017-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212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2-23 |
发明(设计)人: | 潘钢华;周飞飞;陆小军;朱祥;蒙海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江苏镇江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2/00 | 分类号: | C04B22/00;C04B103/12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2206 | 代理人: | 许小莉 |
地址: | 21009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化 硅酸 钙早强剂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化硅酸钙早强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生产过程中,为加快模具的周转速率、提高生产效率,常采用蒸汽养护和添加早强剂的方式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以此缩短预制混凝土构件的拆模时间。而水化硅酸钙作为水泥水化的主要产物,将其用作早强剂,可为水泥水化提供形核位点,减小水化产物析出时的能量阻碍,促进结晶反应的进行。从而提高水泥水化速度,促进水泥基材料的强度发展。
目前,水化硅酸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水热法和化学共沉淀法。水热法制备水化硅酸钙时,需要加温加压,生产时能耗高。且制得的水化硅酸钙粒径较大、比表面积较小,不利于提高水化硅酸钙的早强效果。而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水化硅酸钙,具有工艺简单、能耗低的优点,能够避免高温高压的工作环境。但在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水化硅酸钙时,所用钙源为硝酸钙、乙酸钙或氯化钙等钙盐,这些钙盐价格较高,增大了水化硅酸钙的生产成本。
而由废弃混凝土块破碎得到的再生骨料表面附着大量的水泥浆体,富含钙离子,可将其中的钙离子用酸溶出,用作制备水化硅酸钙的钙源。将酸处理再生骨料废液用作制备水化硅酸钙的钙源,不仅解决了酸处理再生骨料废液的利用问题,还降低了水化硅酸钙早强剂的生产成本。且该法制备出的水化硅酸钙早强剂既能提高水泥基材料的早期强度,也能提高水泥基材料的后期强度,并有利于改善水泥基材料的耐久性。并且酸处理后的再生骨料的吸水率降低,能够显著改善混凝土的性能。目前,虽有关于利用酸溶液浸泡处理再生骨料的相关报道,但缺少对酸处理再生骨料废液的利用的相关报道,更未有将酸处理再生骨料废液用作制备水化硅酸钙钙源的报道。
发明内容:
目前,酸处理再生骨料是改善再生骨料性能最有效的方法,但该处理方法得到的废液却未能有效利用。并且,目前常用的水化硅酸钙早强剂的制备方法为化学共沉淀法,但该法中所用的钙源通常为硝酸钙、乙酸钙或氯化钙等钙盐。这些钙盐的使用极大的增加了水化硅酸钙早强剂的生产成本,未能再生利用废弃物资源制备水化硅酸钙早强剂。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化硅酸钙早强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酸处理再生骨料废液的制备:将再生骨料浸泡在酸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滤出固体物,并对废液进行处理,得到酸处理再生骨料废液,所述再生骨料为废弃混凝土块破碎所得;
(2)水化硅酸钙早强剂的制备:将步骤(1)中制得的酸处理再生骨料废液作为钙源,与硅源混合,搅拌一段时间后,抽滤、洗涤、分散,得到水化硅酸钙早强剂。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酸溶液为乙酸、硝酸、盐酸溶液中一种或几种溶液的混合;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酸溶液的质量浓度为0.5~5%;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浸泡时间为12~48h;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再生骨料与酸溶液的重量比为:1:1~2;
进一步的,步骤(1)中所述的对废液进行处理的方法是:先滤出废液中的杂质,再通过滴加氨水调节废液的pH值为10~12,并过滤出废液中的沉淀物,即得酸处理再生骨料废液;
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硅源为硅离子摩尔浓度为0.05~0.4mol/L的硅酸钠或偏硅酸钠水溶液;
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的钙源与硅源中钙离子与硅离子的摩尔比为0.5~2:1;
进一步的,步骤(2)中,所述水化硅酸钙早强剂的制备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①边搅拌边向硅源中加入钙源;
②钙源全部加入后继续搅拌一段时间;
③搅拌一段时间后,对所得沉淀进行抽滤、洗涤、分散。
进一步的,步骤①中,钙源的加入速度为50~500ml/min;
进一步的,步骤②中,钙源全部加入后的搅拌时间为10~30min;
进一步的,步骤③中,对所得沉淀进行抽滤、洗涤,直至滤液的pH值小于8;
进一步的,将步骤③所得的对所得沉淀进行抽滤、洗涤后分散于一定质量的水中,即得水化硅酸钙早强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江苏镇江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南大学;江苏镇江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314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