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壳体组件及其组装方法与电子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23383.3 | 申请日: | 2017-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004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发明(设计)人: | 夏栋;郑刚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M1/18 | 分类号: | H04M1/18;H04M1/02;H04M1/23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地址: | 330013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电元件 绝缘膜 内表面 顶壁 电路板 电子装置 壳体组件 底壁 触控操作 收容腔 侧壁 壳体 贴附 相背 组装 电路板收容 侧壁连接 感应用户 相对设置 直接形成 种壳 | ||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壳体组件包括壳体、电路板、压电元件和绝缘膜。壳体包括顶壁、侧壁及底壁,顶壁与底壁相背,顶壁上开设有收容腔,侧壁连接顶壁与底壁,侧壁包括相背的内表面与外表面。电路板收容在收容腔内并与内表面相对设置。压电元件贴附在电路板上并安装在内表面上,压电元件位于电路板与内表面之间,压电元件用于根据触控操作产生电信号。绝缘膜形成在压电元件上,绝缘膜位于压电元件与内表面之间。将绝缘膜直接形成在压电元件上节省了材料的用量,降低了贴附难度。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组装方法。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装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壳体组件和电子装置通过压电元件感应用户的触控操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壳体组件及其组装方法与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等电子装置的侧边框镀上一整片的绝缘膜,然而,在电子装置加工过程或使用过程中,整片的绝缘膜容易断裂,降低了绝缘效果。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壳体组件的组装方法、及电子装置。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壳体组件。壳体组件包括壳体、电路板、压电元件和绝缘膜。壳体包括顶壁、侧壁及底壁,顶壁与底壁相背,顶壁上开设有收容腔,侧壁连接顶壁与底壁,侧壁包括相背的内表面与外表面。电路板收容在收容腔内并与内表面相对设置。压电元件贴附在电路板上并安装在内表面上,压电元件位于电路板与内表面之间,压电元件用于根据触控操作产生电信号。绝缘膜形成在压电元件上,绝缘膜位于压电元件与内表面之间。
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壳体组件通过设置在侧壁内表面的压电元件感测用户的操作,因此壳体组件的外表面无需设置实体按键,实现了壳体组件的一体化设计,提升了壳体组件的防水性能。进一步地,由于绝缘膜通过镀膜工艺形成在压电元件上,一方面,避免镀整片绝缘膜在壳体上而导致绝缘膜断裂,另一方面,绝缘膜为局部膜,节省了用量。更进一步地,为了满足电子装置的装配,对壳体的形状及精度都有较高要求。相应地,在壳体上镀整片绝缘膜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在压电元件上镀绝缘膜,制作工艺简单,方便加工。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压电元件包括与内表面相对的第一表面和与第一表面相背的第二表面,绝缘膜形成在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二表面贴附在电路板上。如此,可以实现预先将绝缘膜形成在压电元件表面上再将压电元件与电路板贴合,再将贴附有压电元件的电路板装入收容腔,相较于在壳体上镀整片绝缘膜再贴合压电元件与电路板,简化了工艺。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壳体组件的内表面形成有收容槽。绝缘膜、压电元件和电路板收容在收容槽内。由于形成有绝缘膜的压电元件是贴附在电路板上的,容易因为外力的因素造成偏移或脱落。将绝缘膜和压电元件收容在收容槽内起到辅助定位与保护的效果,可以避免压电元件的偏移或脱落。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壳体组件的压电元件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压电元件沿内表面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如此,多个压电元件间隔排列在内表面上可简化壳体组件的制造工艺,并使壳体组件的外形更加美观。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壳体组件的多个压电元件排列成一条直线,且多个压电元件等间距排列。等间距直线排列的压电元件可以防止用户的误操控,并使用户的触控操作(例如,直线滑动触控等)更加流畅简便。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压电元件的数量为多个,绝缘膜的数量为多个,绝缘膜与多个压电元件对应,每个绝缘膜形成在对应的压电元件上。如此,可以达到节省绝缘膜的目的。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压电元件的数量为多个,绝缘膜的数量为一个,绝缘膜与多个压电元件对应,绝缘膜形成在多个压电元件上;如此,可以在节省绝缘膜的同时简化贴合工艺。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压电元件的数量为多个并被划分为多个区域。绝缘膜的数量与区域的数量对应,绝缘膜形成在对应的区域的压电元件上。如此,绝缘膜的数量和形成区域可以和压电元件对应,并根据壳体组件构造的不同需求而调整,具体实施中可以使用工艺最简和/或触控效果最佳的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南昌欧菲生物识别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233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