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焦炭热态粉化性能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918694.0 | 申请日: | 2017-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966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成;郑明东;张小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5/02 | 分类号: | G01N25/02 |
代理公司: | 南京众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06 | 代理人: | 顾进 |
地址: | 21003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焦炭 粉化性能 粒径 热态 焦炭试样 种检测 称量 粉化 转鼓 反应性测试 焦炭反应 焦炭冷却 烘干 高炉 软熔 制备 取出 检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焦炭热态粉化性能的方法,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焦炭热态粉化性能无法检测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检测焦炭热态粉化性能的方法,包括:1)制备焦炭试样;2)烘干焦炭试样;3)对焦炭试样进行反应性测试;4)焦炭冷却后筛分,称量筛分出的粒径<10mm的焦炭得到m1;5)将筛分出的粒径≥10mm的焦炭置于I型转鼓中旋转400‑800圈,取出转鼓中焦炭,称量粒径粒径<10mm的焦炭得到m2;6)计算焦炭反应后粉化指数CPR;本发明方法能够更好的评价焦炭在高炉软熔剧烈反应后的粉化状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焦炭性能的检测该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检测焦炭热态粉化性能的方法,用于评价焦炭在高炉下部的粉化性能,属于焦炭质量检测领域。
背景技术
焦炭在高炉中起着热源、还原剂、骨架和铁水渗碳四个作用。近年来,为降低焦炭消耗,增加高炉产量,改善生铁质量,采用了在风口喷吹煤粉,富氧鼓风等强化技术,焦炭作为热源、还原剂和渗碳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被部分取代,但作为高炉料柱的疏松骨架作用不能被取代,而且随高炉大型化和强化冶炼,该作用更加突出。焦炭粉化性能是高炉重点关注的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高炉的透气性能。高炉自上向下分为块状带、软熔带、滴落带和风口区域。
块状带是指炉腰以上温度低于1000℃左右的部位,由于矿石尚处于固态,并无粘着现象,所以所有炉料基本保持层状。在高炉块状带内,焦炭的碳素损失从上到下呈增加的趋势,但增加不超过10%。
文献1,高炉焦炭质量指标探析(周师庸,炼铁,2004,14(1):25-28.)研究认为M10它标志焦炭的耐磨强度,它对焦炭处于高炉块状带,焦炭与焦炭、焦炭与矿石、焦炭与炉壁之间的磨损有良好的模拟性。焦炭行至块状带底部,温度超过850℃,并已接触到碱循环区的边缘,开始发生微弱的碳溶反应,CO2能扩散到焦炭内部,已开始破坏焦炭表面结构,这样M10就逐渐失去了模拟性。
软融带处于炉腰、炉腹处,温度为900-1300℃左右的部位。矿石由表及里逐渐软化熔融,而焦炭仍呈块状起到疏松和使气流畅通作用。由于这一区域碳溶反应剧烈,焦炭中碳的损失可达20-40%。至此,焦炭结构受到破坏,焦炭块度、强度急剧下降,耐磨性显著降低,有较多的碎焦和焦粉产生,不利于气流畅通。目前以焦炭CO2反应后强度度的高低来评价对高炉的影响。
申请公布号CN105842065A的中国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冶金焦炭反应后强度的评价方法,将焦炭加热到反应温度范围的下限值后开始通反应气氛进行反应,在反应过程中匀速升温,使反应结束时刚好升温到反应温度范围的上限值,反应过程中辅助气氛流量不变,通过调节CO和CO2的流量使焦炭的实际失重速率始终贴合反应计算失重速率,直到焦炭达到设定的最终失重率,将反应后的焦炭冷却后进行转鼓试验得到焦炭的反应后强度。该发明更好的模拟了焦炭在高炉中的反应过程,使最终得到反应后强度的数值能真实表达焦炭的高炉内的使用状态。
文献2,捣固焦高温碳素溶损反应行为研究(张小勇,吴光有,郑明东等,煤炭转化,2015,38(1):53-57.)选择有代表性的捣固焦炭,在连续热反应装置内,考察不同温度下焦炭与CO2反应行为,揭示捣固焦炭在高炉内的劣化机理,结果表明,等温条件下,不同焦炭与CO2反应至30%的水平时,转化率随时间总体呈线性规律变化,碳溶反应后粉化程度与焦炭显气孔率及表观活化能有关,且粉化主要以扩孔和开孔为主。
滴落带温度在1350℃以上,此处碳溶反应已经减弱,对焦炭的破坏作用主要来自不断滴落的液渣和液铁的冲刷。由于此处的碳溶反应不剧烈,焦炭仍能保持一定的强度与块度,因此它仍成为上升气流的通道,起保证高炉有-定的透气性和分配气流,以及透液铁和液渣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186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