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重防伪喷印油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916947.0 | 申请日: | 2017-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746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发明(设计)人: | 李旭东;李昂;陈红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赛腾标识系统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D11/50 | 分类号: | C09D11/50;C09D11/36;C09D11/328;C09D11/38;C09D11/30;C09D11/5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姚亮 |
地址: | 101312 北京市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重 防伪 印油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重防伪喷印油墨。以重量百分比计,该双重防伪喷印油墨的成分组成包括:紫外吸收荧光物质0.4‑0.8%、红外吸收材料0.05‑0.07%、高分子量树脂3‑7%、低分子量树脂4‑16%、导电剂1‑1.5%、溶剂;其中,所述高分子量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12000‑60000,所述低分子量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300‑1600;所述溶剂包括酮基溶剂、醇基溶剂、酯基溶剂和醇醚溶剂;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100%。本发明所提供的喷印油墨是高固体含量的油墨体系,可以使喷印在介质上的墨滴质量成倍增加,既可以增加紫外与红外在各自的识别手段下的识别能力,还可以防止油墨由于扩散而失去可识别性的缺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印油墨,尤其涉及一种双重防伪喷印油墨。
背景技术
目前防伪手段很多,涉及隐形防伪常用的有紫外、红外、温致变色、化学变色等防伪手段。单一使用紫外防伪易被识别,从而被模仿或破坏。红外与化学变色不易被察觉,但在喷印过程中如有漏喷也不易察觉。温致变色油墨体系都是水性体系不适用于喷印设备,如喷码机。
喷印设备使用的隐形油墨喷印在有孔介质表面,由于其墨滴微小,且在介质表面形成的喷印面积微小,所以在长期的储存过程中,油墨形成的标识信息会向介质内部扩散,使标识信息模糊不清甚至消失,从而不利于有效读取标识信息,进而影响标识信息所对应产品的信息监控或追溯。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双重防伪效果,且适用于喷印设备的双重防伪喷印油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重防伪喷印油墨,以重量百分比计,该双重防伪喷印油墨的成分组成包括:紫外吸收荧光物质0.4-0.8%、红外吸收材料0.05-0.07%、高分子量树脂3-7%、低分子量树脂4-16%、导电剂1-1.5%、溶剂;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100%。
本发明所采用的高分子量树脂和低分子量树脂均是可形成断点的树脂,且高分子量树脂和低分子量树脂的重均分子量在300-60000之间比较好。
喷印设备所使用的喷印油墨需要一定的粘度才能正常使用,因此,本发明所采用的高分子量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优选为12000-60000,高分子量树脂包括醋酸丁酸纤维素树脂、硝化纤维素树脂等,优选重均分子量为12000-20000的醋酸丁酸纤维素树脂和/或重均分子量为16500-20000的硝化纤维素树脂。
本发明所采用的高分子量树脂优选Tg值在120℃以上的树脂。
喷印油墨喷印在有孔介质表面,本发明通过采用低分子量树脂来增加油墨的固体含量,进而防止喷印油墨向介质内部扩散而影响识读。本发明所采用的低分子量树脂的重均分子量为300-1600,该低分子量树脂优选包括醛酮树脂和/或醛树脂等。
在使用时,醛树脂与硝基纤维素树脂可以配合使用,二者的质量比可以控制为(1.2-1.5):1,醛酮树脂与醋酸纤维素树脂可以配合使用,二者的质量比可以控制为(3.0-3.5):1。
本发明所采用的溶剂挥发速度快,且对染料、树脂、导电剂分别或同时具有溶解性。上述溶剂包括酮基溶剂、醇基溶剂、酯基溶剂和醇醚溶剂。其中,基于油墨带电性的考虑,酮基溶剂和醇基溶剂的极性高,是很好的带电介质;酯基溶剂对本发明所采用的高分子量树脂和低分子量树脂溶解力及挥发速度的调节有积极作用,醇醚溶剂对喷印设备的保护及两类“酮基溶剂与可溶染料体系”和“醇基溶剂与可溶染料体系”的融合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赛腾标识系统股份公司,未经北京赛腾标识系统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9169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性紫外荧光防伪胶印油墨
- 下一篇:一种环保硝基铅笔沾头漆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