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网络流量检测方法、装置及系统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79509.1 | 申请日: | 2017-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609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刘晓东;李水波;胡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26 | 分类号: | H04L12/2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罗振安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网络流量 检测 方法 装置 系统 计算机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网络流量检测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属于互联网领域。所述方法包括:在采样周期内的每个第一时间段中对第一网络设备的第一端口执行粗粒度采样,在采样周期的第二时间段内的每个第三时间段中对第一端口执行细粒度采样,基于粗粒度采样得到的n个带宽利用率中的第一带宽利用率查询流量基因数据库,得到第一目标带宽统计数据,基于第一带宽利用率和第一目标带宽统计数据中的第一变异系数,对第一带宽利用率对应的第一时间段进行带宽利用率插值运算,得到多个插值带宽利用率。本申请能够同时保证网络流量检测的高精度和网络流量检测过程中网络设备的低负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互联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网络流量检测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例如高清视频应用、即时通讯应用或购物应用等,这给互联网带来了爆炸式的网络流量增长,其中,网络流量指的是在互联网上传输的数据量。为了能够及时对较大的网络流量带来的网络拥塞进行处理,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对网络设备(如路由器或交换机等)进行实时的网络流量检测。通常情况下,可以利用网络设备端口的带宽利用率来表征端口的网络流量的大小,带宽利用率越大网络流量也越大,其中,网络设备某一端口的带宽利用率指的是该某一端口当前传输数据所使用的带宽与该某一端口的最大带宽的比值。
相关技术中,在进行网络流量检测时,网络流量检测装置可以基于预设测量周期对网络设备的每个端口进行检测,以获取该每个端口的带宽利用率,从而利用每个端口的带宽利用率反映该每个端口的网络流量。
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在相关技术中,为了得到精度较高的网络流量检测结果,网络流量检测装置通常需要对网络设备的每个端口进行细粒度采样,也即是,网络流量检测装置需要以较小的预设测量周期对网络设备的每个端口进行检测,例如,该预设测量周期可以为1秒钟,然而预设测量周期较小会导致网络设备需要在网络流量检测过程中频繁地响应网络流量检测装置,这很容易导致网络设备过载引发业务故障。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网络流量检测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在网络流量检测过程中减轻网络设备的负载,避免出现业务故障。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流量检测方法,应用于流量检测系统中,所述流量检测系统包括网络流量检测装置和至少一个网络设备,每个所述网络设备具有至少一个端口,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网络流量检测装置在采样周期的n个第一时间段的每个第一时间段中确定第一网络设备的第一端口的带宽利用率,得到n个带宽利用率,所述n个带宽利用率与所述n个第一时间段一一对应,所述采样周期包括所述n个第一时间段,n为大于或等于1的整数,所述第一网络设备为所述至少一个网络设备中任一网络设备,所述第一端口为所述第一网络设备的至少一个端口中的任一端口;
所述网络流量检测装置在所述采样周期的第二时间段内的m个第三时间段的每个第三时间段中确定所述第一端口的带宽利用率,得到m个带宽利用率,所述m个带宽利用率与所述m个第三时间段一一对应,所述第二时间段包括所述m个第三时间段,m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根据所述m个带宽利用率获取目标带宽利用率和目标带宽统计数据,所述目标带宽统计数据包括所述m个带宽利用率的变异系数,将所述目标带宽利用率和所述目标带宽统计数据的目标细粒度对应关系记录于流量基因数据库中,所述第三时间段的时长小于所述第一时间段的时长;
所述网络流量检测装置根据第一带宽利用率在所述流量基因数据库中确定与所述第一带宽利用率相匹配的第一目标带宽利用率,并且根据所述第一目标带宽利用率在所述流量基因数据库中确定与所述第一目标带宽利用率对应的第一目标带宽统计数据,其中,所述第一目标带宽统计数据包括第一变异系数,所述第一带宽利用率是所述n个带宽利用率中的任一带宽利用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795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