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网络终端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861445.2 | 申请日: | 2017-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471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程宁;王欣;刘培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0/40 | 分类号: | H04B10/40;H04Q11/00 |
代理公司: | 深圳鼎合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81 | 代理人: | 江婷;李发兵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网络终端 通信接口 走线 无源光网络 办公隔断 布线成本 前后设置 通信线缆 应用场景 光模块 用户网 走线槽 插座 隔断 工位 明线 局域网 背面 美观 出线 应用 网络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光网络终端及系统,光网络终端的正面和背面分别设置有第一通信接口和第二通信接口,光网络终端内部的光模块可以将来自网络侧的光信号发给对应的第一通信接口或第二通信接口。前后设置的通信接口使得光网络终端可前后出线,使得光网络终端可以适用于各种应用场景,尤其适用于二人组办公隔断的光网络终端的安装和走线,光网络终端背面的通信接口可以直接通过通信线缆通过隔断的走线槽,连接到另外一个工位下的插座的通信接口上,整个走线不需要走明线,非常简洁美观,极大方便了安装和走线,减少用户网线的使用长度,降低布线成本,对于无源光网络PON技术在局域网内的应用和推广具有极大的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网络终端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无源光网络的飞速发展,传统局域网采用无源光网络(Passive OpticalNetwork,PON)的光纤接入逐步成为一种趋势。对于企业办公环境的应用,传统的室内布线采用交换机布放在机房,网线和电话线连线到用户的座位下86型网线插座上,距离远,占用大量的线缆资源。
采用POL(Passive Optical LAN)的方式,可以将ONT(Optical NetworkTerminal,光网络终端,俗称光猫)应用于企业办公环境或家庭,实现光纤到桌面。现有的光网络终端一般都是直接放置在各种台面(例如桌面)上,光网络终端一般可提供网络接口、电话接口,然后通过网线和对应的电话线连接到对应的上网设备和话机。现有光网络终端在使用过程中既占用空间,又影响环境美观,导致用户体验满意度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光网络终端及系统,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光网络终端占用空间、影响环境美观,导致用户体验满意度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光网络终端,包括壳体,电路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的光模块、信号处理模块、第一通信接口和第二通信接口;
所述第一通信接口和所述第二通信接口分别设置于所述电路板正面和背面,所述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
所述上壳体设置在所述电路板正面上,所述上壳体设有第一接口通孔以供通信线缆穿过与所述第一通信接口连接;
所述下壳体设置在所述电路板背面上,所述下壳体的尺寸与开关面板底盒内空尺寸相适配,所述下壳体设有第二接口通孔以供通信线缆穿过与所述第二通信接口连接;
所述上壳体或下壳体上还设有光纤接入通孔以供网络侧的光纤插入所述上壳体或下壳体与所述光模块连接,所述光模块将来自所述光纤的光信号经所述信号处理模块处理后发给所述第一通信接口或所述第二通信接口。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光网络终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关面板底盒和如上所述的光网络终端,所述开关面板底盒安装在光网络终端预安装位置处,所述光网络终端的下壳体插入所述开关面板底盒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网络终端及系统,光网络终端包括壳体,电路板,以及设置于电路板上的光模块、信号处理模块、第一通信接口和第二通信接口,第一通信接口和第二通信接口分别于设置于电路板正面和背面,壳体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设置于电路板正面且上壳体设有位置第一接口通孔以供通信线缆穿过该第一接口通孔与所述第一通信接口连接;下壳体设置于电路板背面,且下壳体的尺寸与开关面板底盒内空尺寸相适配以便将光网络终端固定在开关面板底盒内,下壳体的尺寸与开关面板底盒内空尺寸相适配,下壳体设有第二接口通孔以供通信线缆穿过与第二通信接口连接;光模块将来自网络侧光纤的光信号经信号处理模块处理后发给第一通信接口或第二通信接口。本发明提供的光网络终端至少具备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614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