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池极板拉浆模具及拉浆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61054.0 | 申请日: | 2017-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5842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2 |
发明(设计)人: | 龙翔;叶凯;官洞山;林桂添;袁东亚;莫英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省倍特力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04 | 分类号: | H01M4/04 |
代理公司: | 广州胜沃园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416 | 代理人: | 徐翔 |
地址: | 3360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极板 模具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极板拉浆模具,通过调整移动刮板与固定刮板之间的缝隙距离可以精确调节金属网带表面浆料的厚度及重量,并接将间隙调节移动刮板分成多段可独立调节的第一间隙调节刮板、第二间隙调节刮板和定位刮板,每一个第一间隙调节刮板、第二间隙调节刮板和定位刮板均可独立精确调节,从而可以更加精确的分段调节极板横截面的浆料厚度和重量,从而保证浆料在极板横截面上厚度、重量分布的均匀性。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池极板拉浆生产方法,本生产方法工艺简洁,通过分段搅拌配料的方式可以避免配浆过程中产生气泡和白色悬浮颗粒,生产出来的电池极板导电率高,导电性能稳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极板拉浆模具及拉浆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在电池的生产制造领域中,需要对电池极板进行湿浆极板拉片处理,电池极板在拉片处理过程中一般需要通过相应的模具进行处理,然后再进入高温炉进行烤干处理。传统的电池极板拉浆模具的输出端内部为平面,当电池极板通过模具时,内部为平面会刮到电池极板表面,这样很容易造成厚度不均匀,而如果输出端内部为中空的结构时,电池极板在通过时容易发生走位偏移,造成重力不稳定,这样往往会使电池极板在拉力拉片过程发生弯曲变形或断裂,导致报废,影响生产进度与生产成本。
公开号为:CN20537663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拉浆模具,该拉浆模具通过设置极片定位齿,从而防止了电池极片在拉片时发生位置偏移,使电池极片厚度均匀,不易发生弯曲,保证了电池极片的性能,同时通过设置第一极片厚度调整刮板与第二极片厚度调整刮板之间的间距,从而保证电池极片在拉片出料时的厚度,由此保证了电池极片重量,从而减少了电池极片断裂的情况,大大的降低了报废率。但是由于极片在拉浆的过程中横向面积较宽,该拉浆模具中第一极片厚度调整刮板与第二极片厚度调整刮板在横向上无法再进行分段微调,一旦浆料上料出现横向的波动,该拉浆模具无法进行横向微调整。另外该拉浆模具进料前没有进行浆料的匀整而直接使用刮板进行刮料,由于浆料之间存在一定的粘结力,因此在松散的状态下直接进行刮料,可能造成刮下的浆料在粘结力的带动下将本不该刮下的浆料带走,由此造成刮料后极片的表面出现孔洞,造成刮料不匀。
目前公知的电池极板制备方法是干法压成式或涂膏式,这两种方法基本上都是手工操作,其厚度均匀性和重量均匀性都难以保证,压成电极的密度、孔率分布不均匀。当电池工作时,由于电极真实电流密度分布不均匀,影响了电极利用率,降低了大电流密度下电池的工作性能,产品的质量一致性比较差,难于实现大规模生产。并且干法压成式生产的电池极板柔韧性差,强度较低,不适合做卷绕式电极。而且目前电池极板制造过程中,配浆过程普遍采用直接将电极原料和胶水统一混合然后一起搅拌进行配料,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此种配料方式极易产生气泡和乳白色悬浮颗粒,容易导致配浆不均匀及影响浆料的导电性。
公开号为:CN102832373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碱性蓄电池铁电极的制造方法,采用预涂覆超导电胶体石墨乳在通孔的镀镍铜带、镀锡镍带、发泡铜导电基材、穿孔镀镍金属网带、镀镍钢网、双面毛刺金属网带、切拉网、斜拉网上作基板可流水线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铁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而且在预涂覆超导电胶体石墨乳在通孔的镀镍铜带、镀锡镍带、发泡铜导电基材、穿孔镀镍金属网带、镀镍钢网、双面毛刺金属网带、切拉网、斜拉网上和加入超微细导电石墨或乙炔黑、氢氧化镍、氧化铜或铜粉、硫化铁到摩尔百分浓度1~5%的CMC溶液,摩尔百分浓度1~5%的HPMC溶液,摩尔百分浓度60%的PTFE悬浮颗粒和摩尔百分浓度1~5%的PE溶液的一种或多种混合溶液中可以大大提高铁电极的导电性能,电性能优越。但是该方法只适用于碱性蓄电池铁电极的制造,而且由于在配浆过程中采用直接将电极原料和胶水统一混合然后一起搅拌进行配料,配料过程中易产生气泡和乳白色悬浮颗粒。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省倍特力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江西省倍特力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610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