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烃废气回收工艺及操作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53929.2 | 申请日: | 2017-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549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发明(设计)人: | 彭辉;周建军;龚华;肖会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普惠实华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02 | 分类号: | B01D53/02;B01D53/22;B01D46/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慧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32 | 代理人: | 王顺荣;唐爱华 |
地址: | 100096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气 回收 工艺 操作 控制 方法 | ||
一种含烃废气回收工艺及操作控制方法,该工艺方法涉及的系统由两个吸附床、过滤器、压缩机、膜组件、真空泵、吸收塔、各设备间通过管道和阀门组成;两个吸附床为并列结构,两个吸附床下部设置有废气进口、床层再生抽气口,上部设置有废气出口、床层再生进气口,相关管道上设置有切换开关阀门。本发明可应用于含烃废气回收及环保废气治理,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和设备配置,增加了系统的操作控制灵活性,实现了含烃废气的达标治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烃废气回收工艺及操作控制方法,属于废气排放技术领 域。
背景技术
石油及其产品是多种碳氢化合物的混合产物,其中的轻组分具有很强的挥 发性。在石油的开采、炼制、储运、销售及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一部 分较轻的液态组分气化,排入大气,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和严 重的安全隐患。
为了减少资源浪费,减少VOCs带来的安全隐患,以及面对日趋严重的环 境污染问题,石化炼化企业在努力降低VOCs排放过程中,更加安全、有效地 降低VOCs排放,成为企业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
针对VOCs废气处理技术,可分为破坏法和吸收法两大类。
一:VOCs破坏法包括:(1)直接燃烧法,(2)热力燃烧法,(3)催化燃烧 法,(4)蓄热氧化法,等方法。二:VOCs回收法包括:(1)吸附法,(2)吸收 法,(3)冷凝法,(4)膜分离法,等方法。
通常情况下,炼化废气VOCs浓度较低时,宜采用燃烧(氧化)破坏处理 法,氧化法处理VOCs废气时,通常会产生高温,由于环境的限制,不适用于 例如加油站,油品运输过程等环境下;当VOCs浓度较大时,或不适用氧化法 处理VOCs的环境下,则宜采用吸附,吸收,冷凝,膜分离等非氧化法及其组 合工艺回收处理。
上述几种非氧化法VOCs回收处理工艺中,冷凝法,煤油吸收法,活性炭 吸附法和膜分离法应用较为广泛。各种处理工艺,各有利弊。
(1)冷凝法,较其它VOCs回收工艺复杂,单纯的制冷剂冷却仅能使排放 的VOCs浓度达到35mg/L水平,如需达到10mg/L则需要液氮冷却。工艺复杂, 能耗高,运行时还会产生一定量的含油污水。
(2)吸收法,工艺比较简单,但该工艺的回收效果较差,采用煤油做吸收 液仅能达到80mg/L的尾气排放标准,采用专用吸收液,基本可达到35mg/L的 尾气排放标准,但专用吸收液寿命短,费用高。
(3)吸附法,使用活性炭吸附VOCs,工艺流程比较简单,对分子质量在 40~130范围内的VOCs气体回收率高,其尾气排放可以达到10mg/L以下。活 性炭使用寿命为5~10年,但对于报废的活性炭需要妥善处理,否则会对环境造 成污染。
(4)膜分离法,适用性广,安全性高,回收率高,对VOCs的回收率可达 98%以上,其尾气排放可降至30mg/L以下。
随着我国对治理环境污染的日益重视。根据环保部《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 物综合治理方案》(环发[2014]177号)文件要求,到2017年,全国石化行业 基本完成VOCs综合整治工作,建成VOCs监测监控体系,VOCs排放总量较 2014年消减30%以上。面对如此严苛的排放标准,现有的VOCs回收处理工艺 将无法满足其排放要求。经检索,公开号-CN106139630A发明“一种复合法油 气回收处理方法”采用的方法为前级膜处理,之后再进行活性炭吸附。该方法 对于大气量高浓度的入口油气如采用有效的分离处理,需要大面积的膜处理, 膜设备体积将比较庞大,同时活性炭大吸附量的特点没有的得到充分应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可以发挥活性炭吸附特点,同时 又能减小膜设备体积的废气回收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普惠实华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普惠实华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539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棋盘
- 下一篇:旋转式吸附脱附一体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