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固封极柱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47400.X | 申请日: | 2017-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0604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4 |
发明(设计)人: | 韩永江;刘叶晴 | 申请(专利权)人: | 霍立克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33/662 | 分类号: | H01H33/662;H01H33/664;H01H11/00;H01H9/52 |
代理公司: | 武汉大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57 | 代理人: | 徐杨松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华师园路***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封极柱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封极柱,包括浇注外壳、真空灭弧室、基座、上接线端子、下接线端子,上接线端子、下接线端子均浇筑在浇注外壳内,浇注外壳内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安装腔,基座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旋合在第二安装孔内,真空灭弧室的上端承插在第一安装孔内,真空灭弧室的下端抵触在基座上,真空灭弧室下端的出线端贯穿基座,并伸入到安装腔内。一种固封极柱的生产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将上接线端子、下接线端子以及热管置于成型模具中,并进行固定;向成型模具的空腔中注入熔融状态的塑料,完成对上接线端子、下接线端子以及热管的包封,待塑料固化后,脱模。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够有效的节约资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固封极柱及其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固封极柱是一种将断路器的真空灭弧室和其他的相关导电零件嵌入至绝缘材料中所形成的整体部件。
现有的固封极柱采用环氧树脂作为绝缘介质,利用环氧树脂将真空断路器一次导电部分真空灭弧室与上下出线端等载流元件全部密封成一体,使真空灭弧室的绝缘状态完全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提高了耐环境性。
真空灭弧室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真空度降低的情况,当真空灭弧室的真空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就需要对其进行更换,但是由于真空灭弧室是一体成型在固封极柱内的,因此当真空灭弧室出现故障后就需要更换掉整个固封极柱,资源浪费比较严重,例如像申请号为:201510814167.6中所公开的固封极柱,另外,现有的固封极柱散热性能较差,无法适用于恶劣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固封极柱及其生产方法,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固封极柱,包括浇注外壳、真空灭弧室、基座、上接线端子、下接线端子,上接线端子、下接线端子均浇筑在浇注外壳内,真空灭弧室通过基座可拆卸的固定在浇注外壳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当真空灭弧室的真空度达不到要求时,可将其拆卸出来,并更换新的真空灭弧室,其它部分能够继续利用,有效的节约了资源。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浇注外壳内设有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安装腔,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安装腔从上之下依次布置、且依次相连通,基座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外螺纹,第二安装孔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内螺纹,基座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旋合在第二安装孔内,真空灭弧室的上端承插在第一安装孔内,真空灭弧室的下端抵触在基座上,真空灭弧室下端的出线端贯穿基座,并伸入到安装腔内;真空灭弧室的静端与上接线端子活动连接,真空灭弧室下端的出线端通过软联接与下接线端子相连。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当真空灭弧室的真空度达不到要求时,可以利用工具直接旋动基座,让基座脱离第二安装孔,然后再将损坏的真空灭弧室从第一安装孔内取出,并更换新的真空灭弧室,其它部分能够继续利用,有效的节约了资源;另外基座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旋合在第二安装孔内,这样对于在更换新真空灭弧室时,能消除因不同真空灭弧室的长度可能存在略微差别而导致的真空灭弧室安装不稳定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浇注外壳的外壁内预埋有多根热管,每根热管均竖直布置,且每根热管的蒸发段朝下、冷凝段朝上。
进一步,每根热管的蒸发段均处在第二安装孔的开设区域内。
进一步,基座旋合在第二安装孔内后其上端与第二安装孔的孔底之间具有间隙,间隙形成汇集腔;第一安装孔的内壁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导流槽,每个第一导流槽的下端均与汇集腔相连通;第二安装孔的内壁上在对应各热管的蒸发段处均开设有第二导流槽,每个第二导流槽处的热管的蒸发段均有部分区域处在该第二导流槽内;每个第二导流槽的上端均与汇集腔相连通,每个第二导流槽的下端均与安装腔相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霍立克电气有限公司,未经霍立克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4740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