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丹参酮类化合物及其用于治疗血管瘤的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19070.3 | 申请日: | 2017-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856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1 |
发明(设计)人: | 吴晔明;叶阳;武志祥;姚胜;蔡翊鸿;谭敏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J73/00 | 分类号: | C07J73/00;C07C50/16;A61K31/343;A61K31/122;A61P3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一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66 | 代理人: | 马思敏;崔佳佳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丹参 酮类 化合物 及其 用于 治疗 血管瘤 用途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类丹参酮类化合物及其用于治疗血管瘤的用途,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类如下式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的用途,其中,各基团的定义如说明书中所述。本发明的丹参酮类化合物具有血管瘤细胞抑制活性,可以用于制备治疗血管瘤的药物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类丹参酮类化合物及其用于治疗血管瘤的用途。
背景技术
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s,IH),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是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而产生的真性血管瘤。其发病率约5%-10%,男女比例多为1:3-5。该病在出生时很难被发现,近期一项队列研究提示,婴幼儿血管瘤的生长高峰期多位于5.5-7.5周,平均4周左右,随后病灶渐显,进入快速增长期,其消退缓慢,少则数月,多则七至十年。少数患儿的血管瘤面积较大,遗留色素沉着,同时伴有浅瘢痕,皮肤萎缩下垂等体征,更有甚至终身不愈。
IH的发病机制至今模糊。早期理论认为,妊娠期间母亲的行为导致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的发生,草莓状血管瘤甚至一度被认为母亲服用红色水果所致。目前,血管瘤的发生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胚胎期血管发育异常、血管形成性疾病、雌激素的影响等。血管瘤的最新研究多集中于祖细胞的募集、间质肿瘤细胞、细胞外基质的异常、促血管增生的因子等。
IH半数以上可自行消退,一般主张在血管瘤早期持观望和姑息态度,但血管瘤的发生发展可能会影响患儿的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提升,患儿常表现出缺乏自信,焦虑及罪恶感等,尤其血管瘤的生长危及患儿生命或脏器功能时,应及时治疗。目前治疗手段包括:口服或外用药物治疗、手术切除、冷冻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及激光治疗等。激素和普萘洛尔是目前口服治疗IH的首要选择,且普萘洛尔已成为治疗IH的一线药物。普萘洛尔与激素对IH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在疗效显著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副作用。如普萘洛尔可诱发心动过缓、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心源性休克、支气管痉挛、哮喘及肺水肿等;激素可引起真菌感染、高血压、库欣综合征及胃肠不适等。其它血管瘤的外用药物仍属试用情况,如咪喹莫特,通过产生大量的细胞因子,诱导血管瘤消退,但实际疗效还需观察总结。因此,研发新型的抗血管瘤药物、开发更多有效治疗手段的任务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具有抑制血管瘤细胞生成活性的药物化合物,及其用于治疗血管瘤的用途。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类如下式I所示的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的用途:
其中,A环选自下组:取代或未取代的3-10元碳环、取代或未取代的3-10元杂环、取代或未取代的C6-C10芳环、取代或未取代的5-12元杂芳环;
R1选自下组:H、氧原子(=O)、O-R’;
R2选自下组:H、氧原子、O-R’;
所述的R'选自下组:H、取代或未取代的C2-C10的酰基、芴甲氧羰酰基(Fmoc)、或取代或未取代的C1-C10烷基;较佳地,R'为H;
R3选自下组:H、卤素、氧原子、氰基、羟基、羧基、C1-C4的烷氧基、C1-C4的烷基、C1-C4的卤代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10的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2-C10的酯基、-OC(O)-R、-NH-R;其中,R选自下组:H、C1-C4的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4的烷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未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190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