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拨叉轴衬套压装前姿态调整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17618.0 | 申请日: | 2017-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334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8 |
发明(设计)人: | 刘蕾;姚雨龙;石爱文;杨路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巨一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19/00 | 分类号: | B23P19/00;B23P19/10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孙琴 |
地址: | 230051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轴衬 套压装前 姿态 调整 机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拨叉轴衬套压装前姿态调整机构,包括安装柱以及分别设置在安装柱上的转向装置、调整装置、视觉判断及识别装置,转向装置包括上料管、接料座转向料管和落料座,调整装置包括安装板、导轨、滑块、气缸组合和推料块,通过升降气缸带动摆动气缸和气囊式气缸一起升降,从而带动气囊式气缸头部的气囊伸入位于落料孔处的衬套内并胀紧衬套,通过摆动气缸带动气囊式气缸旋转,进而带动衬套旋转,从而实现衬套的姿态调整;视觉判断及识别装置安装于安装板,通过视觉判断及识别装置来判断和识别位于落料孔内的衬套姿态是否正确。本发明的拨叉轴衬套压装前姿态调整机构实现了衬套压装前姿态的自动判断和调整,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拨叉轴衬套压装前姿态调整机构。
背景技术
在DCT拨叉轴衬套压装中,衬套为开口衬套,压装过程为冷压装,有的DCT壳体上的衬套承载孔的圆形周边开有缺口,而DCT装配工艺要求要求压装完毕后,衬套的开口不能位于承载孔的缺口区域内,这就要求拨叉轴衬套在压装前要调整好姿态,避免压装后的衬套开口位于壳体承载孔的缺口区域内。
现有的拨叉轴衬套自动压装技术多是针对DCT壳体上衬套承载孔不带缺口的情况进行设计的。而对于DCT壳体上衬套承载孔带有缺口的衬套压装工艺是需要人工参与的半自动压装,即有操作人员事先调整好衬套开口方位,再进行压装。对于全自动压装还没有一个准确明晰的技术方案,衬套在压装前如何将开口调整到需要的角度方位是压装工艺中的重点和难点。首先要将壳体上衬套承载孔的缺口区域确定为基准,衬套在压装前的输送过程中要可以观察其开口方位,并借助其他设施来判断轴套开口方位与承载孔的缺口区域是否有重合,如若重合,还需要一套执行机构将衬套旋转一定角度,让衬套开口方位与承载孔的缺口区域可以避开。上述过程即为现有的拨叉轴衬套的姿态调整过程。姿态调整完毕,由于高工作节拍的需求,衬套还要即刻进入到压装过程,即姿态调整机构与压装机构需紧密衔接在一起。
将带有开口的拨叉轴衬套压入到到有缺口的壳体承载孔内,为避免衬套开口和承载口缺口出现区域重合,现有技术为需要人工参与的半自动压装过程,手工将衬套开口角度调整至正确位置再进行压装。现有技术的生产效率较低,而DCT壳体上一般都有多个拨叉轴衬套需要压装,满足不了高节拍的生产要求。壳体上承载孔缺口位置各不相同,衬套压装前开口角度相对位置是否正确需要人工判断,然后再调整,充满不确定性,难以保证压装的合格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拨叉轴衬套压装前姿态调整机构,以实现衬套压装前姿态的自动判断和调整,提高工作效率。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拨叉轴衬套压装前姿态调整机构,包括安装柱以及分别设置在安装柱上的转向装置、调整装置、视觉判断及识别装置,
所述转向装置包括上料管、接料座、转向料管和落料座,所述接料座和落料座分别固连在安装柱的中部和下部,且所述接料座位于落料座的斜上方,所述上料管设置在接料座上且竖直向上延伸,所述转向料管为连接所述接料座和落料座之间的一段弧形弯管,衬套从所述上料管处上料进入接料座,然后通过转向料管转向后进入到落料座内,所述接料座一侧还设置有用于推动衬套从接料座进入转向料管的第一驱动机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巨一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巨一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1761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