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炼焦工业中炼焦煤干燥表面增粘装煤的方法与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16115.1 | 申请日: | 2017-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133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发明(设计)人: | 张书廷;宋欣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B57/08 | 分类号: | C10B57/08;C10B57/10;C10B45/02;C10B31/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王丽 |
地址: | 300072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炼焦 工业 焦煤 干燥 表面 增粘装煤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炼焦工业中炼焦煤干燥表面增粘装煤的方法,至少由如下过程组成:(1)炼焦煤干燥过程:将炼焦煤原煤进行干燥,降低其水分的炼焦煤干燥过程;(2)干燥煤粒表面增粘过程:将所述炼焦煤干燥过程得到的水分降低的干燥煤进行煤粒表面增粘的干燥煤粒表面增粘过程;(3)装煤过程:将干燥煤粒表面增粘过程得到的表面具有粘结性的炼焦煤装入焦炉炭化室内的炼焦煤装煤过程。通过炼焦煤原煤的干燥增粘装煤工艺实现了煤料本体的深度脱水,在煤粒表面即时覆盖水膜形成颗粒间粘附,在短时抑制粉尘的条件下即时装煤,达到了低水分低粉尘装煤,为实现低水分煤炼焦奠定了基础,为焦化工业的节能减排增效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和装置保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炼焦工业中炼焦煤干燥表面增粘装煤的方法与装置,特别是在装煤炼焦前将已经干燥过的炼焦煤,通过干燥煤增粘器接触水蒸气或雾化水或水蒸气与雾化水混合液或炼焦荒煤气进行增粘,实现进煤水分低、粉尘产生少的装煤过程的方法与装置,属于炼焦煤干燥及环保领域。
背景技术
在炼焦过程中,对入炉煤进行干燥降低其水分可提高焦炭的质量及产量,同时大大减少剩余氨水量,降低废水处理系统的压力及工艺整体能耗。但由于入炉炼焦煤水分的减少及煤粉细度的变化会导致由荒煤气带出的煤粉增加,焦油中的煤粉量也随之增加,造成煤气输送系统阻力增大,初冷器的喷淋管被煤粉与焦油形成的团状物堵塞。同时焦油中灰分、甲苯等不溶物指标升高,焦油贮槽底部的加热盘管被积渣覆盖,影响蒸汽加热脱水效率,焦油水分变高,焦油质量变差。针对以上问题,目前焦化企业的解决方案有两种,一种是采用较高的入炉炼焦煤的含水率,减弱煤干燥的作用,但是该方案虽可减少煤粉的带出,有利于缓解荒煤气初冷系统的堵塞,保证了焦油的质量,但煤干燥炼焦的优势得不到发挥;另一种方案是通过热风风选在煤干燥的同时将炼焦煤原煤中的细颗粒分离出来,进行集中除尘,并将分离出的细颗粒进行造粒,造粒后细颗粒当量直径增大,与粗颗粒混合后入炉装煤。后一种方案虽然在保持入炉炼焦煤低水分的情况下控制了荒煤气和焦油中粉尘的增加,但同时也产生了以下很多新的问题,如风选及除尘过程能耗大,增加焦化厂运行成本;利用造粒后的炼焦煤进行炼焦,焦炭会产生偏析现象,可能影响焦炭质量。
因此在保证入炉炼焦煤水分较低、焦炭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探索一种减少荒煤气中携带粉尘、装煤水分低且运行成本低的煤干燥装煤工艺,对焦化工业的节能环保增效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装煤炼焦前将已经干燥过的炼焦煤,通过干燥煤增粘器接触水蒸气或加入抑尘剂的雾化水或炼焦荒煤气进行增粘,实现进煤水分低、粉尘发生少的装煤过程。炼焦煤首先经过干燥过程将水分降低后再进行表面增粘,迅速让煤粉与水蒸气、雾化水或炼焦荒煤气等增粘介质相接触,使细颗粒表面产生粘性,随即装入炭化室,避免装煤过程中的粉尘带出;装煤过程的最后,平煤杆上装备的喷水机构向炭化室内的煤顶部喷入水或含有粘结剂的混合液,避免了炉内负压形成浮尘被荒煤气带出的问题。通过干燥将煤颗粒内部水分蒸发后,再通过增粘,在短时间内用极少量的增粘介质覆盖煤颗粒表面,形成具有粘结力的煤颗粒表面,使得煤粉在依旧保持低水分的同时,细颗粒能粘附在粗颗粒表面或相互粘结后进入焦炉,大大减轻除尘压力。本方法与装置为治理装煤粉尘提供关键的方法及装置保障,具有投资费用少、设备简单、能耗低、有效控制粉尘污染的特点。
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炼焦工业中炼焦煤干燥表面增粘装煤的方法,其特征是至少由如下过程组成:
(1)炼焦煤干燥过程:将炼焦煤原煤进行干燥,降低其水分的炼焦煤干燥过程;
(2)干燥煤粒表面增粘过程:将所述炼焦煤干燥过程得到的水分降低的干燥煤进行煤粒表面增粘的干燥煤粒表面增粘过程;
(3)装煤过程:将干燥煤粒表面增粘过程得到的表面具有粘结性的炼焦煤装入焦炉炭化室内的炼焦煤装煤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1611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自动载客汽车
- 下一篇:早强型水泥基相变储能砂浆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