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银聚集体-聚合物和金纳米线阵列的癌症标志物检测体系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804383.1 | 申请日: | 2017-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4340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3 |
发明(设计)人: | 姜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574 | 分类号: | G01N33/574;G01N21/65 |
代理公司: | 宁波奥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6 | 代理人: | 何仲 |
地址: | 31521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聚集体 聚合物 纳米 阵列 癌症 标志 检测 体系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银聚集体‑聚合物和金纳米线阵列的癌症标志物检测体系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特点是包括以下步骤:(1)银聚集体‑聚合物SERS免疫探针的制备;(2)金纳米线阵列免疫基底的制备;(3)癌症标志物检测体系组装;其应用为将基于银聚集体‑聚合物和金纳米线阵列的癌症标志物检测体系利用拉曼光谱仪进行光谱测量,根据光谱强度与抗原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即可计算获得含待测抗原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抗原的浓度,优点是在获得较低检测极限的同时,提高检测结果的特异性和可重复性的基于银聚集体‑聚合物和金纳米线阵列的癌症标志物检测体系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癌症标志物的检测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银聚集体-聚合物和金纳米线阵列的癌症标志物检测体系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人类生产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等环境破坏所导致的疾病问题愈发严重。研究表明70%以上的致癌和促癌因素与环境污染有着密切关系。随着光电子科学与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将微纳米制备技术、先进光电检测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人们已经开发出基于抗原抗体之间的高特异性免疫反应检测癌症特异性抗原的生物芯片。目前,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基免疫检测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和难点是如何获得进一步获得强度极高的信号输出,进而获得较低的免疫检测极限。研究表明,要获得较低的SERS基免疫检测极限,需在免疫基底中存在一些具有特别高电磁场强度的热点区域。因此,如何运用先进的微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可控及简便地合成具有高SERS增强因子的热点,进一步促进SERS基免疫检测技术的发展成熟仍需较大努力。特别是通过设计制作均匀度较高,信号强度较大及寿命较长的免疫探针和基底对癌症病人的临床血清样本进行免疫测定,在获得较低检测极限的同时,提高检测结果的特异性和可重复性,以期提高癌症病患的康复和生存几率仍然是SERS基免疫检测领域的难点和重点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获得较低检测极限的同时,提高检测结果的特异性和可重复性的基于银聚集体-聚合物和金纳米线阵列的癌症标志物检测体系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银聚集体-聚合物和金纳米线阵列的癌症标志物检测体系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银聚集体-聚合物SERS免疫探针的制备
A.将1.47-4.41毫克柠檬酸钠和1.97-5.91毫克氯金酸溶于20-60毫升水制成混合溶液,于室温下边剧烈搅拌边加入0.6-1.8毫升新鲜配制的浓度为4毫克/毫升的硼氢化钠水溶液,得到金种子溶液;
B.取3-9毫升金种子溶液加入到50-150毫升含有硝酸银和柠檬酸钠的水溶液中,之后向其中逐滴加入10-30毫升浓度为2毫克/毫升的抗坏血酸水溶液,反应1小时得到银纳米颗粒水溶液;
C.取1-3毫升银纳米颗粒水溶液离心浓缩为10-30微升,向其中逐次加入820-2460微升二甲基甲酰胺,5-15微升含2-萘硫酚的二甲基甲酰胺溶液和20-60微升水,然后置于60℃烘箱中培养3小时之后,向其中加入80-240微升含有聚苯乙烯聚丙烯酸双嵌段共聚物的二甲基甲酰胺溶液和180-540微升水,然后置于110℃烘箱中培养2小时后离心,得到的沉淀物即为银聚集体-聚合物,将沉淀物重溶于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得到银聚集体-聚合物的缓冲溶液;
D.取1-3毫升银聚集体-聚合物的缓冲溶液,加入20-60微升含抗体的缓冲溶液,于4℃下反应2小时,离心去除多余未反应的抗体后,再加入10-30微升含牛血清白蛋白的缓冲溶液,于室温下反应1小时,以封闭银聚集体-聚合物未被抗体附着的位点,离心去除多余未反应的牛血清白蛋白后,即得到银聚集体-聚合物SERS免疫探针,并置于4℃下储存待用;
(2)金纳米线阵列免疫基底的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学,未经宁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8043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PLC控制的造楼工厂整体提升系统
- 下一篇:物料装卸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