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隔热耐火砖自动浇注成型制坯系统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95547.9 | 申请日: | 2017-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7578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许昭圣;许令国;许立涵;何世宽;时泽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同步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8B13/02 | 分类号: | B28B13/02;B28B11/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7014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纵向输送线 横向输送线 自动浇注 托板 出料口端 成型机 装载机 隔热耐火砖 制坯系统 输送机 整理机 湿坯 衔接 成型 自动化连线生产 高温干燥室 搅拌机 垂直分布 转向机构 分组 摆渡车 出料口 传输机 干坯 制坯 节约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隔热耐火砖自动浇注成型制坯系统及其方法,包括纵向输送线与横向输送线垂直分布,第一纵向输送线一端设有托板整理机,托板整理机出料口设有托板整理输送机,托板整理输送机出料口端上设有自动浇注成型机,自动浇注成型机外侧设有自行搅拌机,自动浇注成型机出料口端设有湿坯分组机,湿坯分组机出料口端到第一横向输送线,第一横向输送线另一端通过在线装载机与第二纵向输送线衔接,第一纵向输送线另一端与第二横向输送线通过转向机构衔接,第一纵向输送线上设有干坯整理传输机,第二横向输送线另一端通过在线装载机与第二纵向输送线衔接,低、高温干燥室之间设有双向摆渡车。本发明实现制坯自动化连线生产,节约了大量人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耐火砖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隔热耐火砖自动浇注成型制坯系统。
背景技术
现行隔热耐火砖浇注制坯大都是机械混料浇入人工组装的模具内,待原料初凝后拆卸模具进行脱模,再重新组装待用,以半机械或人工将出模湿坯分置于转运托板上,再搬运码放于干燥车上,将干燥车送入干燥室进行干燥处理,经干燥后的干坯再从干燥车卸下,按一规则码放在烧制的台车上完成浇注制坯。现有技术存在问题是:
1浇注成型:原料在模具中初凝成湿坯后,由人工以拆卸模具脱模再组装待用,过程中湿坯易产生变形、损伤,且工作周期长,模具、人力、场地需要量大;
2物料转运:制坯生产中物料转运装卸工作比重大,且以粗放的半机械或人力方式,过程中砖坯损伤率高,制坯成品率低。
3干燥及烧制码放:湿坯干燥及后期烧制中砖坯码放的形态直接影响砖坯受热均匀性从而影响耐火砖质量,半机械或人力码放不适应优化工艺的砖坯码放技术要求。
4系统:半机械化或人工的粗放生产技术存在劳动强度大、人力资源占用多,制坯作业环境及周边环境污染与高端耐火砖产品技术要求矛盾日趋突显。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隔热耐火砖自动浇注成型制坯系统及方法,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布局合理,从原料搅拌混合浇注成型到干坯在烧制台车上码放输出,便于实现连续作业自动化控制,人力资源占用大幅减少,劳动强度降低,作业及周边环境污染小,生产效率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隔热耐火砖自动浇注成型制坯系统,包括多条相互平行的横向输送线和多条相互平行纵向输送线,纵向输送线与横向输送线垂直分布,第一纵向输送线一端设有托板整理机,托板整理机出料口设有托板整理输送机,托板整理输送机出料口端上设有自动浇注成型机,所述自动浇注成型机外侧设有自行搅拌机,所述自动浇注成型机出料口端设有湿坯分组机,所述湿坯分组机出料口端衔接到第一横向输送线,第一横向输送线另一端通过在线装载机与第二纵向输送线衔接,第一纵向输送线另一端与第二横向输送线通过转向机构衔接,所述第一纵向输送线上设有干坯整理传输机,第二横向输送线另一端通过在线装载机与第二纵向输送线衔接。
所述第二纵向输送线外侧并置设有第三纵向输送线,第二、三纵向输送线一端设有摆渡车,所述第三纵向输送线上设有干燥车、低温干燥室和高温干燥室,低温干燥室和高温干燥室进出料口均设有摆渡车,低温干燥室和高温干燥室之间设有双向倍增伸缩摆渡车。
所述干坯整理传输机,包括干坯整理传输机、定位机构、换道机构和分合机构,所述干坯整理传输机并置设置于第一纵向输送线上,所述换道机构横跨设置于干坯整理传输机和第一纵向输送线上,所述换道机构前端干坯整理传输机侧边设有定位机构,分合机构设置于干坯整理传输机机架下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同步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同步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9554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