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柔性路面降解汽车尾气效率的评价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789026.2 | 申请日: | 2017-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567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7 |
发明(设计)人: | 许涛;陈文华;时爽;黄凯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37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柔性 路面 降解 汽车尾气 效率 评价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半柔性路面降解汽车尾气效率的评价方法,属于功能性路面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和立体交通发展,我国城市道路总里程已达40万公里,总面积达75亿平方米。由于城市道路受沿街建筑物影响,空气流动相对不畅,汽车排放的尾气短时间内难以流通,在城市道路表面和上部空间聚集,导致汽车尾气浓度明显偏高,有毒有害物质含量高,严重污染环境,危害居民健康。因此,基于城市道路路面研究治理汽车尾气新技术显得日益迫切。已有研究和调研结果表明,汽车排放的尾气没有随汽车尾部的较强空气涡系而上升或迅速扩散,而是随热量的快速散失在流动中下沉并趋向于路面,最终随涡系的发展而缓慢扩散。可见,汽车尾气排出后首先与路面接触,基于路面负载光催化剂降解汽车尾气是可行的,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前常用治理和降解汽车尾气的方法中,光催化降解技术以其安全、反应条件温和、长效、能耗低、可再生、价格低廉等诸多优点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其独特的优点也使其在汽车尾气治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光催化降解材料本身并不直接参与氧化还原反应,而是作为一种催化剂促进汽车尾气降解反应的进行,材料本身不会消耗所以它在理论上具有永久性,长时间净化各种有害气体的功能。因此可以将光催化降解材料用于路面、沿街墙壁、隧道内衬表面,实现净化空气的目的。
因为二氧化钛(TiO2)光催化剂具有活性高、无毒、无二次污染、化学稳定性好、价格低廉、可重复使用等优点,已成为净化尾气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TiO2光催化技术在国际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证实了其应用的可行性。日本最先开始光催化剂技术产业化工作,研制出具有空气能力的水泥,并成功地将这种含有TiO2光催化剂的水泥铺设在路面上,用来降解汽车尾气,取得较好的效果。欧美国家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并通过对试路段实测对TiO2光催化效果进行评价,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内研究者将光催化剂通过一定方法涂抹与水泥混凝土路面,一方面可以实现路面洁净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降解汽车尾气。TiO2既可以作为光催化剂材料,又可以作为建筑材料,TiO2粉末与水泥混凝土混合不会改变其原始性能,TiO2用于水泥基材料中具有更好的催化降解功能。也有将光催化材料用于沥青路面中,分析TiO2不同掺配方式对路面尾气降解效果、耐久性等影响。但是,研究表明,TiO2用于水泥基材料比用于沥青路面具有更高的催化降解汽车尾气效果。
众所周知,水泥路面具有强度高、稳定性好、无老化现象、耐久性好、夜间行车效果好、初期养护费少等优点,以及有接缝、初期造价高、噪声大、行驶舒适性差、修筑周期长,开放交通迟、养护维修困难等缺点。沥青路面具有表面平整、无接缝、行车舒适、振动小、噪音低、耐磨、施工期短、养护维修简便、可再生利用等优点,以及存在温度稳定性差、易产生车辙、开裂、水损坏、老化等早期破坏,耐久性较差等不足。
为适应道路建设的发展要求,克服沥青和水泥路面存在的不足,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半柔性路面这一新型结构形式应运而生。半柔性路面是一种以空隙率为25%-35%的开级配大孔隙沥青混合料为基体,灌注流动性好、强度高的特制水泥胶浆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复合路面结构类型。半柔性路面与普通路面不同,属于密实-骨架嵌挤型结构。半柔性路面兼有柔性沥青路面无接缝,行车舒适性高的优点和刚性水泥路面承载力强、耐磨性、耐久性好的优点,提高了路面的耐久性和服务水平。其中,水泥胶浆为路面负载TiO2光催化剂并提高降解尾气效率提供了有力条件。
另外,由于路面空间、通风、光照等条件的影响,难以在路面上现场直接准确评价光催化剂对汽车尾气降解的效果。在现有条件下,试验室内通常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等表征手段对光催化材料进行测试分析,其结果只能在理论上支持光催化材料的降解效果,且试验周期长,成本高,试验结果不直观,不能直接呈现光催化剂对汽车尾气的降解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890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背负式电动喷水壶
- 下一篇:滤片口罩喷润溶液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