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逆变器电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85150.1 | 申请日: | 2017-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920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31 |
发明(设计)人: | 刘超;祝明建;张纪充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索尔电子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M7/5395 | 分类号: | H02M7/5395;H02M3/335;H02M1/44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王国标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逆变器 电路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逆变器电路系统,包括供电电池、第一处理芯片、第二处理芯片、DC‑AC模块、变压器、AC‑DC模块、逆变模块、隔离通信模块、隔离驱动模块以及辅助电源;逆变模块是一种包括有4个第一MOS管的全桥式逆变器拓扑结构,第二处理芯片通过隔离驱动模块分别与4个第一MOS管栅极相连。本发明第二处理芯片通过隔离驱动模块对逆变模块中的第一MOS管进行控制驱动,在第一MOS管进行高频率的导通截止时,第一MOS管寄生参数所产生的影响由于隔离驱动模块的作用不会对第二处理芯片造成影响,从而保证了逆变器的性能参数稳定。本发明创造用于将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输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电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逆变器电路结构。
背景技术
电池作为常规的电能供应来源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用电设备中,但是由于电池输出的是直流电压,无法与交流用电设备直接相连,需要通过逆变器将电池输出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再输出到交流用电设备上。
传统的逆变器电路中,是通过处理芯片直接控制开关管的导通与截止,这个最简单的驱动开关管通断的方式,但是这个驱动方式存在一个缺陷,就是在开关管在高频通断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较大的寄生参数,该寄生参数容易对开关管的驱动电路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逆变器电路的性能参数。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隔离式驱动电路驱动开关管通断的逆变器电路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逆变器电路系统,包括供电电池、第一处理芯片、第二处理芯片、DC-AC模块、变压器、AC-DC模块、逆变模块、隔离通信模块、隔离驱动模块以及为电路各部分供电的辅助电源;所述供电电池与辅助电源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一处理芯片通过隔离通信模块与第二处理芯片通信连接,所述供电电池与DC-AC模块输入端相连,所述DC-AC模块输出端与变压器初级绕组相连,所述变压器次级绕组与AC-DC模块输入端相连,所述AC-DC模块输出端与逆变模块输入端相连,所述逆变模块的输出端作为逆变器的电源输出端,所述第一处理芯片与位于变压器初级绕组一侧的电路模块相连,所述第二处理芯片与变压器次级绕组一侧的电路模块相连;所述逆变模块是一种包括有4个第一MOS管的全桥式逆变器拓扑结构,所述第二处理芯片通过隔离驱动模块分别与4个第一MOS管栅极相连。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离驱动模块包括两个型号为IR2110S的驱动芯片、三极管Q5、三极管Q6、三极管Q7以及三极管Q8,所述第二处理芯片配置有输出端SPWM1-1、输出端SPWM2-2、输出端SPWM3-3以及输出端SPWM4-4,所述输出端SPWM1-1分别与三极管Q5发射极以及三极管Q6基极相连,所述输出端SPWM2-2分别与三极管Q5基极与以及三极管Q6发射极相连,所述输出端SPWM3-3分别与三极管Q7发射极以及三极管Q8基极相连,所述输出端SPWM14-4分别与三极管Q7基极以及三极管Q8发射极相连,所述三极管Q5、三极管Q6、三极管Q7以及三极管Q8集电极分别与驱动芯片输入端相连,所述驱动芯片输出端分别与4个第一MOS管栅极相连。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电平转换模块,所述DC-AC模块包括两个开关管组,每个开关管组均包括多个第二MOS管,每个开关管组中各个第二MOS管的栅极连接在一起,每个开关管组中各个第二MOS管的源极连接在一起,每个开关管组中各个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处理芯片分别通过电平转换模块与两个开关管组中各个第二MOS管栅极相连,每个开关管组中各个第二MOS管的源极均接地,所述变压器初级绕组两端分别与两个开关管组中各个第二MOS管的漏极相连,所述变压器初级绕组中间级与供电电池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索尔电子实业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索尔电子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8515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