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烟气脱硫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73145.9 | 申请日: | 2017-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205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王筱喃;王新;赵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3/882 | 分类号: | B01J23/882;B01J23/888;B01D53/90;B01D53/5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烟气 脱硫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烟气脱硫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催化剂重量为基准,包括:70%~95%含碳氧化铝载体和5wt%~30wt%活性金属,活性金属选自Co、Ni、Mo、W中的一种或几种,以氧化物计;以含碳氧化铝载体重量为基准,碳含量为5wt%‑35wt%;含碳氧化铝载体具有如下性质:比表面积为250‑750m2/g,压碎强度为100‑200N/cm,吡啶吸附红外酸中,250℃以下的弱酸分布为30%‑45%。制备方法如下:(1)将氧化铝前体与糠醇溶液均匀混合,然后加入适量的胶溶剂,并混捏成可塑体,然后成型,干燥、焙烧,得到含碳氧化铝载体;(2)用含有活性金属的可溶性盐浸渍氧化铝载体,然后干燥和焙烧,得到脱硝催化剂。本发明的脱硝催化剂具有较大的孔容、比表面和机械强度,适用于烟气脱硫。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烟气脱硝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烟气脱硫催化剂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SO2是主要大气污染物,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严重污染环境,对人体危害严重,燃煤烟气排放是SO2的主要来源。传统的烟气脱硫是湿法脱硫,此法工艺复杂,投资费用大,且产生二次污染,干法脱硫工艺简单,但脱硫率较低,催化脱硫使干法脱硫效率大大提高。
烟气中SO2催化还原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烟气脱硫技术,可应用于燃煤或燃油锅炉烟气的脱硫,具有运行费用低,副产物(硫磺)可利用等优点。将SO2从烟气中直接催化还原为硫磺,与传统的脱硫工艺相比,缩短了流程,简化了工艺,并且还提高了脱硫效果,可将脱硫与硫磺资源利用相结合。
催化还原脱硫所用的还原剂主要有CH4,CO和H2等气体。目前最为常见的催化剂一般是以氧化铝、二氧化铈、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等为载体,以Co、Ni、Mo、W、Fe、Cu、Zn等过渡金属、稀土氧化物及其硫化物为活性组分的负载型催化剂。活性组分采用浸渍或混捏的方法负载到载体上,然后经过干燥、焙烧制得催化剂。在焙烧过程中,活性金属组分容易与氧化铝载体发生作用形成很强的M-O-Al键,导致活性组分形成尖晶石相而失去活性,或者活性组分无法完全硫化从而降低催化剂活性。
CN102962064A公开了一种γ型氧化铝负载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该催化剂用于烟气同时脱硫脱硝,采用CO作为还原剂,对烟气中含有的一氧化氮和二氧化硫进行催化还原, 具体地说在流化催化裂化FCC烟气、电站锅炉的烟气处理领域中。但也存在着活性组分与载体间相互作用强,不利于活性组分在载体上均匀分散,硫化以及活性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烟气脱硫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脱硝催化剂具有较大的孔容、比表面和机械强度,适用于烟气脱硫。
本发明的烟气脱硫催化剂,以催化剂重量为基准,包括:70%~95%含碳氧化铝载体和5wt%~30wt%活性金属,活性金属选自Co、Ni、Mo、W中的一种或几种,以氧化物计;以含碳氧化铝载体重量为基准,碳含量为5wt%-35wt%,优选为10wt%~30wt%;含碳氧化铝载体具有如下性质:比表面积为250-750m2/g,优选为300~650m2/g,压碎强度为100-200N/cm,吡啶吸附红外酸中,250℃以下的弱酸分布为30%-45%。
本发明的烟气脱硫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1)将氧化铝前体与糠醇溶液均匀混合,然后加入适量的胶溶剂,并混捏成可塑体,然后成型,干燥、焙烧,得到含碳氧化铝载体;
(2)用含有活性金属的可溶性盐浸渍氧化铝载体,然后干燥和焙烧,得到脱硝催化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7314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