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最小转弯半径测量方法及转向中心标记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69232.7 | 申请日: | 2017-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553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8 |
发明(设计)人: | 马骏;姜永胜;朱波;李季;王帅;张志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5/08 | 分类号: | G01B5/08;G01M1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解立艳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最小 转弯 半径 测量方法 转向 中心 标记 系统 | ||
1.一种汽车最小转弯半径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S1:控制汽车转向轮向一个方向转至最大角度;
步骤S2:通过转向中心标记系统标定第一汽车转向中心;
步骤S3:测量第一汽车转向中心到外侧汽车转向轮的中心的距离L;
步骤S4:控制汽车转向轮向另一方向转至最大角度;
步骤S5:通过转向中心标记系统标定第二汽车转向中心;
步骤S6:测量第二汽车转向中心到外侧汽车转向轮的中心的距离L1;
步骤S7:比较L1与L的大小;若Min(L1,L)+汽车前轮距≤设定阈值,则判断汽车最小转弯半径符合设计要求;
若Min(L1,L)+汽车前轮距>设定阈值,则判断汽车最小转弯半径不符合设计要求;
所述转向中心标记系统包括两第一固定组件、转向中心标记组件、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
步骤S2具体包括:
步骤S20:将两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分别固定于汽车同一侧的前轮和后轮上;
步骤S21: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汽车的前轮上固定的所述固定组件固定连接,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套设于所述转向中心标记组件上,且保持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汽车的前轮侧面相垂直;
步骤S22: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汽车的后轮上固定的所述固定组件固定连接,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套设于所述转向中心标记组件上,且保持所述第二连接杆与汽车的后轮侧面相垂直;
步骤S23:标定所述转向中心标记组件所在位置为第一汽车转向中心;
在步骤S7之后,还包括:
步骤S8:若判断汽车最小转弯半径不符合设计要求,则通过汽车最小转弯半径测量装置测量汽车最小转弯半径;
所述汽车最小转弯半径测量装置包括第二固定组件、调节组件和标注组件,所述标注组件包括容纳罐、标尺和标杆,所述容纳罐固定于所述调节组件上,所述标尺固定于所述容纳罐上,所述标杆固定于所述标尺上,所述容纳罐中装有标记液,所述容纳罐的底部开设有漏孔;
步骤S8具体包括:
步骤S801:将第二固定组件固定于左侧汽车转向轮上;
步骤S802:调整调节组件使得标尺的读数为汽车转向轮的宽度的一半;
步骤S803:控制汽车转向轮向右转至最大角度,调整调节组件使得漏孔的位置对准汽车转向轮的轮胎面的中心线;
步骤S804:控制汽车向右匀速行驶,在标记液标记出封闭圆形时,控制汽车驶离;
步骤S805:测量该封闭圆形的直径;
步骤S806:将第二固定组件从左侧汽车转向轮上拆卸下来;将第二固定组件固定于右侧汽车转向轮上;
步骤S807:调整调节组件使得标尺的读数为汽车转向轮的宽度的一半;
步骤S808:控制汽车转向轮向左转至最大角度,调整调节组件使得漏孔的位置对准汽车转向轮的轮胎面的中心线;
步骤S809:控制汽车向左匀速行驶,在标记液标记出封闭圆形时,控制汽车驶离;
步骤S810:测量该封闭圆形的直径。
2.一种转向中心标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第一固定组件,所述第一固定组件用于与汽车的前轮或者后轮固定连接;
转向中心标记组件,所述转向中心标记组件包括标记杆;
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一个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固定连接,另一端套设于所述标记杆上;
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另一个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固定连接,另一端套设于所述标记杆上;
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垂直于汽车的前轮或后轮的侧面;
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的侧壁面垂直于汽车的前轮或后轮的侧面;
所述第一连接杆或所述第二连接杆固定于所述连接孔中;
所述第一固定组件还包括两固定块、两固定杆、上固定件和下固定件;
两所述固定块分别固定于两所述固定杆的两端,所述连接件固定于两所述固定杆的中部,所述上固定件和所述下固定件均滑动套设于两所述固定杆上,所述上固定件和所述下固定件分别位于所述连接件的两侧;
所述第一固定组件还包括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固定块旋转连接,所述螺纹杆位于两所述固定杆之间,所述上固定件和所述下固定件与所述螺纹杆螺纹连接;
所述螺纹杆能带动所述上固定件和所述下固定件相互背离或者相互靠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69232.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