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大截面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的压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53443.1 | 申请日: | 2017-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281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1 |
发明(设计)人: | 任桂芳;徐俊;田超凯;王志伟;张玉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复碳芯电缆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3/048 | 分类号: | H01R43/048 |
代理公司: | 连云港润知专利代理事务所 32255 | 代理人: | 刘喜莲;赵自强 |
地址: | 222000 江苏省连云***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截面 碳纤维 复合 导线 方法 | ||
本发明是一种适用于大截面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的压接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当导线的铝导体单丝≥4层时的情形,且采用分层压接方法,即由内往外每次两层,逐次压接,第一次压接内部的碳纤维复合芯棒和内层两层铝导体单丝,第二次压接次外层2层铝导体单丝,以此类推,直至导线最外层铝单丝。本发明方法适用于大截面碳纤维复合芯导线。使用本发明方法对大截面导线进行压接时,由于采用分层分次压接,有效地解决了在压接变形时铝管内径与导线外径之间存在的间隙问题,导线压接严实,有效地保证了导线与金具件的机械连接及电气连接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线的压接方法,特别是一种适用于大截面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的压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工业的飞速发展,一种新型的碳纤维复合芯铝合金导线由于重量轻、强度高、弧垂小、使用寿命长等技术特性被得到广泛应用。大容量电力逐渐被要求,带来的结果就是大截面导线的诞生。大截面导线在进行压接时,在模具压接压线筒(铝管)时,变形由外而内逐渐发生,由于导线制造过程中,各单丝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为安装方便,铝管内径与导线外径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因此由压接产生的形变不能传递至导线的内层,造成导线压接不严实,影响导线与金具件的机械连接及电气连接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方法设计更为合理、压接严实、有效保证影响导线与金具件的机械连接及电气连接性能的适用于大截面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的压接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是一种适用于大截面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的压接方法,其特点是,该方法适用于当导线的铝导体单丝≥4层时的情形,且采用分层压接方法,即由内往外每次两层,逐次压接,第一次压接内部的碳纤维复合芯棒和内层两层铝导体单丝,第二次压接次外层2层铝导体单丝,以此类推,直至导线最外层铝单丝。
本发明所述的适用于大截面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的压接方法,其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其具体方法如下:
(1)采用常规方法沿大截面碳纤维复合芯导线量取需剥离铝导体单丝的长度并做好印记,在印记远离导线端用紧固件紧固防止散股,然后用工具将最外层铝导体单丝锯除,再依次剥离锯除内部各层铝导体单丝;从最外层铝导体单丝至最内层铝导体单丝的剥离长度每两层依次递减形成台阶,若层数为奇数,则最外层作为一层,实现各层铝导体单丝的分层;
(2)将导线穿进外铝管,一次压接铝套管套在最内层铝导体单丝台阶上,用模具进行一次压接,压接模数为2-3模,此时一次压接铝套管的截面为正六面体形状;
(3)在完成一次压接后的导线上穿入二次压接铝套管,二次压接铝套管端部与导线最内侧铝单丝截面相对平齐,此时进行二次压接,压接区域为二次压接铝套管的长度;
(4)按照上述方法,从内往外依次压接导线铝导体单丝,直至次外层铝导体单丝台阶,保留最外层铝导体单丝台阶;
(5)当只剩最后一层铝导体单丝台阶时,将铝导体单丝截面修整平齐,之后把碳纤维复合芯棒穿入楔形夹座,再穿入楔形夹,使碳纤维复合芯棒露出楔形夹端面5mm-10mm,将楔形夹整体滑进楔形夹座内;将联结端拧入楔形夹座,拧紧安装到位;穿入内衬管并使其端部与导线截面平齐,上述结构作为整体,滑入外铝管内部至合适位置,实施最后一次压接。
本发明所述的适用于大截面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的压接方法,其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一次压接铝套管为圆环形套管;二次压接铝套管或内衬管为一端圆环形,一端内孔为正六边形,外形为圆形,且内六边形段长度与前次压接长度相当。
本发明所述的适用于大截面碳纤维复合芯导线的压接方法,其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压接操作时,压接压力为70-80M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复碳芯电缆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复碳芯电缆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534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