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调节高度的结构稳固性较高的计算机散热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731898.3 | 申请日: | 2017-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728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李林丹;桂锰;李华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林丹 |
主分类号: | G06F1/20 | 分类号: | G06F1/20;G06F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1100 浙江省金***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节 高度 结构 稳固 性较高 计算机 散热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调节高度的结构稳固性较高的计算机散热器。
背景技术
高温是集成电路的大敌。高温不但会导致系统运行不稳,使用寿命缩短,甚至有可能使某些部件烧毁。计算机散热器的作用就是将这些热量吸收,然后发散到机箱内或者机箱外,保证计算机部件的温度正常,但计算机散热器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以下弊端:
1.计算机往往直接放置在散热器的散热板上方,结构不稳固,计算机容易滑落或倾斜,降低了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2.计算机散热器往往仅能呈一定的倾斜角度放置,不能根据实际需求随时调节计算机散热器的倾斜角度,人性化较低;
3.计算机散热器的高度往往不能调节,在放置面过低时,人们使用计算机时需要躬身,长时间给人的脊椎带来损伤,放置面较高时,再添加计算机散热器会使计算机过高,不便操作,使用不方便;
4.散热器的底面往往贴合放置面设置,在散热时容易使桌面发烫,热气流容易随散热器再次吹入计算机底面,造成了二次加热,散热效果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高度的结构稳固性较高的计算机散热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调节高度的结构稳固性较高的计算机散热器,包括散热板、底座和调高柱,所述散热板和底座分别设在调高柱上方和下方,所述散热板上表面外围固定设有限位框,限位框内部前端和左右两端的散热板上均设有伸缩槽,伸缩槽内设有伸缩杆,散热板下表面中间位置设有凹槽,凹槽内铰接有铰接座,所述铰接座固定设在调高柱的上端,调高柱前后侧面贯穿设有齿轮槽,所述调高柱底端设在底座的内部,所述底座前端设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呈圆柱形结构,固定座靠近底座的一面上设有圆形柱,圆形柱设在圆形孔内,固定座套设在固定板上,所述固定板固定设在活动槽靠近底座的一端,活动槽围绕调节钮一圈设置,所述底座前端上表面两侧均设有升降槽,升降槽与底座两侧面的调节槽相连通,所述升降槽内设有升降柱,升降柱上端铰接在散热板下表面,升降柱下端固定设有连接座,连接座设置在调节槽一侧,所述连接座内部铰接有固定杆,固定杆后端卡合在固定孔内,所述底座后端上表面中间位置设有旋转槽,旋转槽内铰接有两个支撑杆,两个支撑杆上端均设在横向槽内,所述横向槽设置在散热板下表面,横向槽内还设有移动槽,支撑杆上端即铰接在横向槽内的移动槽中。
优选的,所述伸缩杆底端与伸缩槽之间通过弹簧固定连接,伸缩杆上端下表面贴合散热板上表面设置。
优选的,所述调高柱呈圆柱形结构,所述齿轮槽上设有轮齿。
优选的,所述圆形孔设有多个,多个圆形孔呈圆形阵列状分布在调节钮一周的底座上。
优选的,所述调节钮一端外圈表面设有轮齿,调节钮设有轮齿的一端设在底座内部的调高柱下端,调节钮上的轮齿与齿轮槽上的轮齿对应设置,调节钮即通过齿轮槽与调高柱之间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座呈“凹”字形结构,所述固定杆呈“L”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固定孔设有多个,多个固定孔呈等距离等大小设置在调节槽一侧的底座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设置合理,功能性强,具有以下优点:
1.此装置中计算机放置在散热板上方的限位框内,结构稳固,计算机不易滑落或倾斜,提高了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2.此装置中计算机散热器上的散热板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随时调节倾斜角度,达到了调节计算机放置角度的改变,较为人性化;
3.此装置中计算机散热器的散热板高度可调节,在放置面过低时,人们使用计算机时将散热板高度调低,不会给人的脊椎带来损伤,放置面较高时,将散热板调低,不会使计算机过高,便于操作,使用方便;
4.散热器中散热板的下方设有底座,在散热时不易使桌面发烫,热气流不易随散热器再次吹入计算机底面,不会造成二次加热,散热效果较高,适合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调高柱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调节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固定板和圆形孔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支撑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升降柱与底座连接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升降柱与散热板连接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图1中A区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图5中B区放大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林丹,未经李林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3189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