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野蚕幼虫的饲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25547.1 | 申请日: | 2017-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944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18 |
发明(设计)人: | 林永坚;相辉;冯启理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7/04 | 分类号: | A01K67/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胡辉 |
地址: | 510631 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大道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野蚕 幼虫 饲养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野蚕幼虫的饲养方法,属于昆虫养殖领域。本发明方法是用养虫盒饲养野蚕幼虫,该养虫盒包括盒体一、盒体二和纸片,盒体一上盖有纸片充当盒盖,纸片上倒扣有盒体二;创造一个较大的、通风又能保证桑叶不会干透的空间和环境;可根据需要平行移动倒扣的盒体二,使得其靠近或偏离盒体一,以调节盒内湿度;纸片上设置有几处孔洞,孔洞中放置有桑叶;在保证较通风前提下,提供一个上下盒体流动空间的连接口,也提供一个可固定桑叶的位置;桑叶置于此孔洞中可以保持一个斜立的姿势,模拟野外桑树上的桑叶,野蚕也可以通过斜立在孔洞中的桑叶达到上层空间取食桑叶。本发明方法能够有效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大大提高幼虫发育的成功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昆虫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野蚕幼虫的饲养方法。
背景技术
家蚕是唯一完全驯化的昆虫类家养动物,是研究家养动物人工选择机制的理想模型。家蚕经历5000多年的人工驯化,相对于其祖先物种中国野蚕,其性状已经发生了剧烈的改变,其中包括家蚕及鸟类、哺乳类家养动物中所共有的驯化性状,如体色性状和行为性状。举例来说,家蚕的运动能力降低,尤其成虫表现在与禽类家养动物类似的飞行能力丧失。家蚕还具有的一些昆虫特有的驯化性状也发生了变化,如食蜕(即食用幼虫每个龄期间蜕的皮以减少被天敌发现踪迹的可能性)行为的丧失、拟态行为的丧失。食蜕、拟态,是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生物物种演化出来的特殊适应性行为性状,家养条件下家蚕的这些行为性状迅速退化。而作为重要的经济性状的家蚕驯化性状茧丝量相应增加。因此,揭示这些驯化相关性状的遗传及分子机制,发掘重要驯化性状相关的基因位点,不仅为揭示人工选择机制这一重大科学问题提供线索,也为家蚕育种提供重要基因素材,指导育种方向,因而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以家蚕-野蚕为模式研究人工驯化机制,需要对家蚕和野蚕进行深入系统的表型数据记录,使其数量性状、尤其是行为性状差异能够精准、量化;并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取材,或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等等。然而野蚕的规模化室内繁育一直没有解决,大大阻碍了野蚕作为实验材料的相关研究。基于此,野蚕有效的室内繁育体系的建立就变得十分迫切。
野蚕饲养的难点有:
1)不喜群居,群居密度过大容易造成死亡;
2)爬行能力强导致易乱爬扩散,扩散后不能用手抓回,手抓容易使野蚕受损,得用桑叶轻挑回盒内,一旦扩散的野蚕多,挑回盒内将十分耗时,因此不能开盖饲养,只能密封饲养;
3)趋光性强容易导致野蚕爬到密封的盖顶而无法食用在底部的桑叶;
4)密封的饲养虽然可以防止野蚕乱爬,但是不通风的环境会造成桑叶释放到空气中的水分和野蚕呼吸作用呼出的CO2无法散去,造成盒内湿度过大;不通风的环境下CO2过多而O2过少的恶劣环境也会加大野蚕生病及死亡的几率;
5)饲养野蚕的需要嫩桑叶,3~5龄期在有嫩叶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加入较成熟的老叶,平衡营养。
研究发现,野蚕幼虫历时13~16d,经历4~5个龄期才能完成发育。一般来说,夏季因天气炎热桑叶充足,野蚕多经历4个龄期后即可吐丝结茧。野蚕幼虫种群世代重叠,在同一个生境往往可发现不同龄期的幼虫。然而,幼虫食性单一,以桑树植物嫩叶为主要食物。因此幼虫期野蚕饲养存活率低,给野蚕人工繁育和开展相关研究带来了巨大困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师范大学,未经华南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255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预防癌症配方
- 下一篇:图像处理方法和装置、电子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