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右侧围及其生产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710707387.8 | 申请日: | 2017-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211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9 |
发明(设计)人: | 朱忠友;冯明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芜湖博康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70/36 | 分类号: | B29C70/36;B29L31/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右侧 及其 生产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生产工艺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右侧围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现在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电动汽车轻量化要求越来越被重视,汽车左前门内板上用来安装车门锁和玻璃升降器等,不是受力的承载件,传统的汽车左前门内板都是采用钢板冲压成型,重量重,不符合电动汽车对轻量化的要求。
申请号为201521129856.5的中国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轻量化无骨架非金属车门,包括注塑成型的外板(1)和内板(2),所述内板(2)上部边缘位置设有加强筋(5),所述内板(2)下部设有凹槽(6),所述凹槽(6)的一面与外板(1)粘结连接,所述凹槽(6)的另一面上设有内饰板(4),所述内饰板(4)上设有容纳盒,所述外板(1)和所述内板(2)之间通过打胶进行封闭。本实用新型与传统车门结构相比,采用塑料件和不用生产车门骨架,减少了设计任务,节约了成本,结构简单,车门重量轻,符合新能源汽车以及轻量化车身设计理念,但是车门外板在车门侧面受到撞击时,还是要承载力,来保护驾驶室的人,所以该实用新型在达到了轻量化的要求,但是失去了汽车的安全性,不符合根本的设计理念,且违背了专利的实用性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右侧围及其生产工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右侧围及其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配树脂料:将树脂倒入容器内,在容器内均匀搅拌20—30分钟,将玻璃纤维加入树脂中再次搅拌,其中树脂与玻璃纤维的配比为100:3;
2)模具预热,对模具进行预热,使模具温度加热到25℃—50℃;
3)开模;
4)嵌入锁钮型腔柱:将锁钮的型腔柱通过螺纹拧合在下模上;
5)合模;
6)移模到压机加压:压机加压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
7)接真空管抽真空;
8)注胶:注胶管道畅通,确认注胶温度是否在35℃之间;检查固化剂数值是否正确;固化剂配比为步骤1)中混合物的3.5-4.5%;
9)产品固化:产品固化时间为45—60分钟;判断混合物固化方法,将残留树脂折弯,若发生断裂,则固化完成;
10)移模到翻转,开模取件,清理模具模腔;
11)员工自检和质量检验:去除注胶毛刺;
12)钻孔攻丝:用比尺模板放入注胶件中,定位其上的螺纹孔中心,然后用钻头打孔,用丝锥攻丝;
13)对产品孔位进度进行检验:将产品装入检验工装内,利用装配螺栓进行孔位安装检测,并筛选出次品进行修复;
14)入库存储。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容器内温度保持在110—120℃之间。
优选的,所述开模和合模具有以下步骤:
31)开模:翻转开模时进行限位;
32)上模清理并涂脱模剂:清理上模上残留的污渍并保证上模腔完好;采用棉布在上模腔上涂脱模剂,涂覆时遵循先四周后中间,直线涂覆的原则,其中新的模具,需要涂覆五次脱模剂,相邻的两次中间需要将上次的脱模水擦拭干净后再涂覆,每层间隔8—10分钟;
33)上模移模喷胶衣:喷涂均匀,不允许有流挂痕、露底,起皱,裂纹现象,胶衣厚度达到要求,胶衣厚度按设计要求,公差±0.05mm;
34)上模胶衣固化:固化周期为12-16分钟;
35)下模清理:清理下模上残留的污渍并保证下模腔完好;
36)下模接气管:确保气管接好并确认密封不漏气;
37)下模喷胶衣:其中下模胶衣:添加剂:固化剂的配比为100:35:3;
38)下模、上模一次铺玻毡:检查下模中织物朝向是否正确,玻璃纤维铺设平整,无褶皱;检查上模织物朝向是否正确,玻璃纤维铺设平整,无褶皱;
39)移动上模到翻转合模:合模前检查模具上模腔,下模腔上铺设的玻毡和嵌件状态正确,合模完成,检查模具上模腔,下模腔合模完整,模具边缘齐整;翻转合模时上模起吊进行限位。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采用不饱和发泡树脂、PU、铝管、钢板安装板、玻纤组的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刚度和强度。以达到汽车右侧围使用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汽车右侧围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汽车右侧围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芜湖博康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芜湖博康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0738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