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调式且不可复位的自断电电路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02798.8 | 申请日: | 2017-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2951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1 |
发明(设计)人: | 颜斌;方陈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通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F1/66 | 分类号: | G05F1/6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精英专利事务所 44242 | 代理人: | 冯筠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调式 不可 复位 断电 电路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调式且不可复位的自断电电路及其方法,该电路包括与外部电源及充放电管理单元连接的钳位单元、与充放电管理单元连接的电压监控正反馈单元,钳位单接收外部电源的输入信号,当外部电源的输入信号为掉电信号时,将输出电压钳制在正值或者0V,并将输出电压输送至充放电管理单元;电压监控正反馈单元,其采集充放电管理单元输出的电压,将输出电压与标准电压对比,当外部电源掉电时,输出电压超前于标准电压,输出0V电压,结合钳位单元输出电压为0V,使充放电管理单元输出为0V。本发明维护系统稳定性,实现关断电压时采用可调式自关断且不恢复的方式,提升双电源电子系统的电源稳定性,减少供电存在的安全隐患,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电源电子系统,更具体地说是指一种可调式且不可复位的自断电电路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舒适性与便捷性要求越来越高,当前电子系统使用电池加外电的双电源电子供电模式越来越普遍。
然而,由于电池本身供电不稳定,当带动大负载时电压纹波大,续流不足,CPU本身I/O资源有限等缺点,双电源电子系统在电池低电压时的系统稳定性不好,对于该问题,现有两种解决的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采用MOS管或者续电器加CPU系统ADC与I/O资源投入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占用系统芯片ADC资源,无形中增加系统成本,针对CPU没有ADC采样模块的系统,此类方式更是不可行;关电操作需要CPU被动操作,响应机制为后发,存在断电不及时的现象;系统断电停留在软件层面,不能做到真正的物理关断,对系统电源稳定性与安全存在较大隐患;第二种方式是采用不可拆卸电池体,默认采用大容量电池体代替小容量电池,提升电池正常工作时间,并强烈提示使用者及时充电,借此来屏蔽电源系统不稳定现象的出现,但是这种方式没能彻底解决双电源电子系统的电源稳定性问题,存在各类电源稳定性问题,甚至爆炸。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可调式且不可复位的自断电电路,实现关断电压时采用可调式自关断且不恢复的方式,提升双电源电子系统的电源稳定性,减少供电存在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可调式且不可复位的自断电电路及其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调式且不可复位的自断电电路,包括与外部电源以及充放电管理单元连接的钳位单元、与充放电管理单元连接的电压监控正反馈单元,其中,所述钳位单元,其接收外部电源的输入信号,当外部电源的输入信号为掉电信号时,将输出电压钳制在正值或者0V,并将输出电压输送至充放电管理单元;所述电压监控正反馈单元,其采集充放电管理单元输出的电压,将输出电压与标准电压对比,当外部电源掉电时,输出电压超前于标准电压,输出0V电压,结合钳位单元输出电压为0V,以使充放电管理单元输出为0V。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钳位单元包括微分模块以及钳位二极管D33、D34,所述钳位二极管D34的负极与所述电压监控正反馈单元的输出端并联;当外部电源掉电时,钳位二极管D33、D34将微分模块的输出电压钳制在正值或者0V。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微分模块包括与外部电源连接的电容C675以及电阻R688,所述钳位二极管D33、D34分别对应连接在所述电阻R688的两端。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电压监控正反馈单元包括比较器U78,所述比较器U78的正极输入端脚与充放电管理单元连接;所述比较器U78的负极输入端脚连接有标准电源,所述比较器U78的输出端脚与所述钳位二极管D34的负极连接。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比较器U78的正极输入端脚与所述充放电管理单元之间连接有第一分压模块。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第一分压模块包括分压电阻R686、R687。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标准电源与所述比较器U78的负极输入端脚之间连接有第二分压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通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通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027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切换电路
- 下一篇:线卡结构及电器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