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通信车侵入的检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01069.0 | 申请日: | 2017-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984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郜春海;王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L27/00 | 分类号: | B61L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莹;李官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丰台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信 侵入 检测 系统 | ||
本发明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非通信车侵入的检测系统,该系统包括在转换轨和正线轨之间设置的检测区域、对检测区域是否被占用进行检测的第一车辆检测设备和通过车辆上报的位置信息判断检测区域是否有车辆的对象控制器,通过第一车辆检测设备和对象控制器的配合对检测区域中的车辆是否是非通信车辆进行判断,并在检测区域中的车辆为非通信车辆时,及时对该对象控制器控制的区域进行封锁,避免非通信车辆驶入正线轨。该方案能够在不增加轨旁设备的前提下,方便的检测到检测区是否被非通信列车占用。同时,在检测到非通信车辆的情况下,对象控制器对其控制区域的封锁,实现了对非通信车辆侵入的防护,对车辆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检测与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非通信车侵入的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基于CBTC的移动闭塞信号控制系统,摆脱了用地面轨道电路设备判别列车占用闭塞分区与否的束缚,突破固定闭塞的局限性,成为现今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设计主流。该信号控制系统采用无线通信传输手段,实时地或定时地进行列车与地面间的双向通信联络,使得后续列车可以及时了解与前方列车运行实际间隔距离,通过计算即可给出制动曲线,提高区间通行能力,同时也由于车地间通信信息量的加大,地面需要实时地向车载信号设备传递车辆运行前方线路限速情况,指导列车按线路限制条件运行,用于提高列车运行安全性。
基于车车通信的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是对基于CBTC的移动闭塞信号系统的改进和升级。在基于CBTC的移动闭塞信号控制系统的基础上,从系统架构上将ZC子系统合并到车载VOBC设备,对原CBTC系统中由地面ZC子系统计算列车的移动授权,控制列车的运行和间隔控制等进行改进,变为通过前后列车直接通信的方式,列车获取前车以及在线其他列车的位置和运行速度等信息,自行控制列车的速度,防止列车相撞、追尾,从而更安全可靠的运行。该系统不仅大大降低了信号系统轨旁设备的建设以及维护成本,而且对列车间隔具有更灵活的控制,从而提高了列车的运行效率。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方案通过地面ZC子系统对在线相邻前车进行识别、筛选,为列车计算移动的授权信息,但存在以下缺陷:采用车地通信的方式,由地面ZC子系统,结合轨旁CI系统汇报的轨道占用情况,进行列车的识别、筛选,该方法需要沿线设置多个ZC子系统设备,在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中大大增加了地面的设备成本和维护成本。列车与ZC通信,ZC为列车计算移动授权信息,但传统的CBTC系统地面保留了计轴等大量地面设备。基于车车通信系统的列控系统,必须保证非通信车禁止进入正线运行,保证不影响其他列车的正常运行。
在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的CBTC系统需要通过大量轨旁设备对车车通信系统中非通信车辆进行排查,保证通信车的正常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解决现有的CBTC系统需要通过大量轨旁设备对车车通信系统中非通信车辆进行排查,保证通信车的正常运行的问题。
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通信车侵入的检测系统,包括第一车辆检测设备、对象控制器和沿着预设行驶方向上设置在转换轨和正线轨之间的检测区域;
所述第一车辆检测设备对所述检测区域是否被占用进行检测,得到第一检测信息,并将所述第一检测信息发送至所述对象控制器;
所述对象控制器根据车辆上报的位置信息,对所述检测区域是否存在车辆进行判断,得到判断结果;
若所述对象控制器接收到的所述第一检测信息为所述检测区域被占用,且所述判断结果为所述检测区域不存在车辆,则所述对象控制器判定有非通信车辆侵入所述检测区域,对所述对象控制器控制的控制区域进行封锁。
可选地,还包括对所述转换轨是否被占用进行检测第二车辆检测设备:
所述第二车辆检测设备检测到所述转换轨被占用后,向所述对象控制器发送所述转换轨被占用的第二检测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7010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